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旋覆代赭汤加减调治胃痞病

发布时间:2025-09-18 浏览:505次 返回列表

初诊(2023年9月28日):薛某,女,65岁,以餐后饱胀不舒2月 为主诉。半年前因阵发性心前区不适,晕厥,曾在地区医院住院治疗。 平素慢性胃病史,间断口服奥美拉唑等药。6月28日地区医院胃镜示: 食管裂孔疝、慢性浅表性胃炎,予胃肠动力药及健脾消食口服液等药口 服,效果欠佳。症见:餐后饱胀不舒2个月,时感烧心反酸,嗳气,大 便不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胃痞病(胃虚痰阻气逆证)。 治则采用和胃降逆。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浙贝母15 g,海螵蛸10 g,茯苓10 g,白术10 g,知母10 g, 芦根15 g,威灵仙12 g,姜半夏9 g,旋覆花10 g(包煎),赭石10 g(先 煎),陈皮10 g,炒鸡内金15 g,炒神曲15 g,干石斛15 g,紫苏叶10 g。 每日1剂,水煎服,水煎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3剂。康复新液 10 mL,每日3次,口服。

二诊:药后烧心反酸等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时嗳气,大便成形。舌体 正常,舌质暗,苔少,脉弦细。自行按原方抓药3剂,今来诊要求继续 调理,查舌淡暗苔少,原方加玉竹10 g,厚朴10 g。7剂巩固疗效。

按语:康教授认为胃痞病多由脾胃虚弱、痰浊内生、胃气因虚上逆, 而见酸水或痰涎随胃气上逆而发病,正合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之 病机,故临证常以旋覆代赭汤为基础方,酌加乌贝散、半夏厚朴汤,和 胃降逆,其用药遵循古法,药性平和,但在食管炎治疗,尤其是反酸烧 心明显者常获效迅速,易于得到患者认可。

关于脾胃病的治疗,康教授教导: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而身体强健。脾胃功能失调或虚损则百病从生。所 以有“胃气强则五脏皆盛,胃气弱则五脏皆衰”之说。李东垣《脾胃论》 云:“元气之充足,皆有胃气之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同时脾胃之气所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胃气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再者,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的 主要运行方式,而体内升降枢纽则在脾胃。脾升胃降,升则上输于心肺, 降则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健运,才能“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 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病法 论》曰:“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意为治疗脾胃之疾,当注重中焦平衡,调节气机升降,使脾升清、胃降 浊之功能正常,“以平为期”,则脾胃自安。胃痞病的治疗便是“治中焦如 衡”理论的具体体现。

 

 

2023年10月15日


电话
0372-5117860
二维码

扫描进入手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