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菁英评选大赛医案分享(二)
经方菁英评选21号
李某,女,59岁。
2021年4月7号初诊。
主诉:干咳12天。
之前治疗了10天,在药店里拿了五天的药吃了不管用,又在诊所打了五天针,还咳嗽。现在病人怕冷,口渴,咳嗽有白痰,夜里睡前咳嗽厉害,舌淡红胎白润,脉沉弱。
我按六经八纲辨证:
病位:在表里。
病性:属阴。
六经:属太阳太阴夹饮。
治法:温中化饮散寒。
方证:小青龙汤。
处方:细辛9g,半夏10g,炙甘草9g,五味子9g,干姜15g,桂枝15g,生麻黄9g,白芍6g,炮姜15g,生姜20g。
医嘱:热着喝药。
第三天病人来了带个孩子来看病,说喝上第二付药就不咳嗽了,要是知道中药效果好,我早喝中药了。这不今天带孩子来看看也准备喝中药。
经方菁英评选22号
女性,33岁,杭州人,老师。
2020年3月8号晚就诊。
自诉:中午在学校趴课桌午休时,办公室门被打开忘关,吹到冷风,醒来时整个头闷胀痛,下午3点左右有呕吐,晚饭没有胃口,整个人有点怕冷,肩膀以上比较僵硬。
舌诊:舌体胖大有水湿。
脉诊:浮紧脉。
六经辨证分析:
先辨阴阳:紧脉为阴。
在辨表里:脉浮在表。
此为病在表的少阴病,处方麻黄附子甘草汤,但由于头项僵痛,加了葛根、桂枝,考虑体内有水湿,略有点太阴病范围,在加茯苓、白术以利水渗湿。
处方:麻黄12、甘草6、附子6、葛根9、桂枝9、茯苓6、白术6,三剂痊愈。
经方菁英评选23号
张x ,26岁,女,2020年12月8号就诊。
诉:月经不调,结婚后怀不上孕,例假量少、有时痛经、无血块,身重乏力,四逆,怕冷,口中和,咽干不欲饮,无鼻塞流涕打喷嚏,大便2-3天一次,成型、发粘,小便可,舌淡胖润有齿痕,脉沉取无力。
分析:
1.无鼻塞流涕打喷嚏,无表证。
2.无口苦,胸胁苦满,有咽干但不欲饮,无半表半里证。
3.月经不调,大便2-3天一次,有里证。
4.四逆,怕冷,舌淡胖润有齿痕,脉沉取无力,阴证痰饮水湿。
5.例假量少,舌淡,血虚,身重乏力,大便粘,舌胖润、有齿痕,水饮。
综合判断病位在里,病性属阴。
辨六经为:里阴证太阴病兼血虚血淤水饮。
治法:温阳化饮补血活血益气。
处方:温经汤加减。
当归10,川芎10,白芍10,麦冬15,党参10,半夏15,吴茱萸6,丹皮10,炙甘草10,生姜18,桂枝10,茯苓15,苍术15,生地10 ,7剂水煎服,因素体虚寒,嘱其服完药再复诊。
2021年1月3号二诊:
上述症状四逆减,身重乏力减,因不到例假期,故其他症状无法反馈,原方继服七剂。
2021年1月10号三诊:
四逆差,身重乏力轻,继服七剂。
自述药难喝,故让其喝完休一周。但是此后一直没来。
直到2021年4月15号给我发信息,说是腿不得劲,欲来门诊找我看看,并告知我已怀孕三个月,心里非常感谢,怀孕是在服完药后的第二周就怀上了。
经方菁英评选25号
刘某,男,34岁。
主因:头晕,乏力于2020年11月5日就诊。
刻下:面红,无恶寒恶热,感觉头晕,头重,倦怠乏力,稍活动汗出多以头面部、胸部为主,口干口苦,喝水不多,喜温水,纳可,双下肢冷,入睡困难多梦,小便调,大便溏日1次,舌胖大有齿痕,苔白微腻,脉沉弦。
六经辨证:厥阴病夹饮—上热下寒证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茯苓,白术。
柴胡15g,桂枝15g,干姜10g,天花粉15g,黄芩10g,牡蛎20g,炙甘草10g,茯苓15g,白术10g,五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
分析:面红,活动汗出多以头胸为多,口干口苦,入睡困难,脉弦辨为上热,而下肢凉,大便溏辨为下寒。
综合辨证为上热下寒厥阴病。
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倦怠乏力,头晕,饮水不多,舌体胖大有齿痕,苔微腻,辨为水饮内停。
上冲则头晕,故加入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水化饮。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茯苓、白术也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苓桂术甘汤之意,以其清上、温下、化饮、降冲。
2020年11月11日复诊:口干口苦减轻,大便成形,头晕减轻,身上无汗仅头部微汗,双腿凉,入睡可,梦多,原方继服五剂。
半月后随访,身体无不适,二便调,睡眠正常,无头晕乏力。
经方菁英评选26号
李某某,男,52岁,2020年3月18日初珍。
主诉:头晕目眩,口燥烦,干呕2月。
表现:头晕目眩,口干不欲饮口燥烦,无汗,身酸痛,心悸,胃胀,小便不利,大便粘稀,苔厚黄有齿痕,脉滑数。
本案患者口干,脉滑数,苔厚黄明显是实热邪盛,阳明病。大便稀胃胀为太阴病。
病位是半表半里证,病性实热证,确诊为厥阴病。
头晕目眩是水饮上攻于头部而致。水饮上逆凌心则心悸,口渴不欲饮是水饮郁久化热加上旧水不去新水不生不能润濡而出现口渴。
水饮在内,气机不通,可导致短气胸闷,身酸痛。
156条: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处方:猪苓30g,泽泻50g,云苓25g,桂枝9g,白术10g,甘草6g。
五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口渴有,在原方加石膏30g五付后痊愈。
经方菁英评选27号
患者:男,37岁。
主诉:左胸阵痛、胸闷、胸胁苦满、呃逆。
四诊信息:表现为心下压痛,生气时加重。全身怕热而汗出,疲劳时心和双肩凉、全身冷颤。偶尔两侧脸颊痛、太阳穴和风府穴附近头痛,无发热恶寒、无鼻部口咽部如干苦等常见表证。
平素胸闷、心悸、自汗、盗汗、口酸臭、情绪不稳定、易疲乏。饮水较少,喜室温水或温水。通常纳可,情绪负面时纳差、饭后气上逆。小腹不仁。
眠差多梦打鼾、偶尔全身颤动或腿部抽筋。大便频日三次、多稀溏、有时成形,小便频率少、喝多水时夜尿。舌根裂纹、舌边尖红、苔润白腻、两侧有齿痕,脉沉。
辨病位:本案患者没有明显表证,胃肠道除了常便溏外没有明显问题不像里证,排除法加上气上撞心、胸胁苦满等症状高度提示半表半里。
辨病性:虽然怕汗多、盗汗、手足心热、舌边尖红显示热象,口酸、易怒也提示肝热可能,但是综合其他表现,包括不思水饮、自汗、常便稀、舌润水分多、无口咽干苦来看津液足、易疲乏,湿热的症状排除阳明病的内热。综合来看阴证为主。
定六经: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
定治法:厥阴上热下寒用和解剂治法是唯 一的。
辩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开原方剂量。七剂水煎服。嘱其每日一剂,日三服。
服药一周后患者短信胸胁胀痛好转,继续七剂。因疫情一个月后才初次复诊。
复诊时自述短信后继续服用三周后,肋下痛频率减少到一个月一次,打嗝和情绪波动有所改善,大便成形。
但同时自述出现偶尔口干,故稍加天花粉、生牡蛎剂量,稍微减少干姜用量。
经方菁英评选28号
彭某,男,56岁,外科住院病人。
2020年11月24日,因睾 丸囊肿、鞘膜积液手术治疗后,每晚夜间3点左右发热数日,主治医师邀请余会诊。
证见:口干苦,便头干,舌淡苔薄白腻,脉滑。病人言"以前发烧,拉拉肚子就好了。”
病人仅有少许内热盛的表现,又有泻下则热退的经历,当用下法。
想到胡老在讲解257条:"病人发热六七日,无表里证,虽脉浮数者,可下之。"曾说此种发热,可用小柴胡加石膏汤或者大柴胡加石膏汤治之。
于是予以:大柴胡加石膏汤治之。
柴胡24g ,黄芩10g ,清半夏10g ,白芍10g,枳实10g ,大黄6g ,生姜6g ,生石膏45g,中药免煎颗粒,3剂。
想起53条用桂枝汤治疗发热,先其时服药,在病势未盛之前用药的方法值得借鉴,于是嘱咐病人下午吃一次,夜间2点左右吃一次。
第二天,接到主治大夫电话说病人吃完药后效果不好,怎么办?考虑到应该是病重药轻,回答到:"让他一天只喝一次,在夜间2点服完。"服药后烧退,后出院未再发热。
经方菁英评选29号
王某,女,65岁。
初诊:2021年3月2日。
咳嗽反复发作15年,加重3月余。
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5年,每年秋冬季发作。
本次发病于2020年12月末,咳嗽,咳痰,经静脉输液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10余天,效果不显,转而求中医治疗,服用中药一月余仍效果不显,查其所服中药均为润肺化痰、祛风止咳之类药。
现仍咳嗽,呈阵发性,夜间咳嗽严重,难以入眠,痰白质稀,量不多,咽痒,咽干,纳差,饮水不多,冷热均可,二便如常,无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打喷嚏、流鼻涕。舌暗红苔薄黄腻,脉细弦。
无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打喷嚏流鼻涕等,故无表证。
舌苔腻,咳痰,痰白质稀,故考虑内有痰饮水湿,病在太阴。
咽痒,咽干,脉细弦,舌红,为少阳证。
辨证属于:少阳太阴合病。
给予: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宣降肺气。
处方如下:
柴胡15克,黄芩15克,清半夏15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18克,厚朴15克,茯苓18克,苏子9克,桔梗9克,杏仁9克,7剂,水煎服。
二诊:2021年3月9日。
服药后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现仍咳嗽,痰白质稀量少,咽喉不利,早晚咳嗽明显,服药7剂后效果不显,详细询问病情、查舌、脉得知咳嗽遇热加剧,口干,纳差,舌暗红舌苔黄腻,脉细滑,当属阳明湿热。
属于:少阳阳明合病。
故改用:甘露消毒丹合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如下:
藿香12克,白蔻仁(后下)6克,茵陈12克,滑石(包煎)18克,石菖蒲9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浙贝母12克,桔梗12克,柴胡12克,通草6克,炙甘草6克。
7剂,水煎服。
三诊:2021年3月16日。
服药后症减大半,夜间已经能入睡,遇热偶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细滑。继服前方7剂善后愈。
按:初诊时脉细而弦,咽干咽痒,阵咳,考虑少阳证,痰白质稀,苔腻认为是太阴痰饮水湿,故而给予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一周后症状无减,仔细辨证发现虽痰白质稀,但口干,纳差,遇热咳剧,舌暗红苔黄腻,脉有滑象,服前方无效,综合舌、脉、证,患者的湿热属于阳明而不是太阴,改用甘露消毒丹合小柴胡汤后症减大半,苔亦转薄,取效甚捷。
该患痰白质稀可能和病人之前服凉润之药有关。
本案之误在于初诊时将痰白质稀断为太阴,这是我们临床上的习惯性思维,用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成功的案例非常多,故而也没有详细推敲就给予了治疗,结果药后无效,这才综合舌、脉、证诊为阳明。
痰饮湿热,大多数在太阴,但也有在阳明的,太阴阳明治疗迥异,不可不察,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擦色按脉,先别阴阳,甚为重要,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经方菁英评选30号
任某,女,45岁。
2021年3月7日来我所就诊。
主诉:一月前,每次月经周期超前,量少色暗,近一月一直未来月经。
症状:体无力,面色苍白,唇淡白,便秘,口苦咽干,腰酸困,带下色黄,一直以来,经期超前,经色黑暗,渐至量少,近一月有余,例假一直未来,血压90/60mmHg,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闭经。
分析:体无力,面色苍白,属气血虚弱;经期超前,经色黑暗,口苦咽干,属血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属阴虚。
治疗:虚者补而通之。
方药:四物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太子参30克,当归20克,川芎20克,赤芍15克,生地20克,木瓜30克,牛膝30~50克,益母草30克,茜草20克,土元15克,桃仁15克,红花12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龙胆草20克,夏枯草20克,玄参30克。
服法:7剂水煎服,日一剂,牛膝的量,从30克逐渐加至50克,1剂~7剂,一剂比一剂量稍大,6剂服完,经断复来,经量,经色经期正常。
复诊:便通,口苦消失,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巩固疗效。
方药:党参30克,黄芪20克,当归20克,白芍20克,生地20克,丹皮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枸杞子20克,狗脊20克,肉苁蓉20克,火麻仁30克,生甘草6克。
经方菁英评选31号
太阳中风表虚证之咳嗽
赵某,女,50岁,2021年3月2日来诊。
主诉:咳嗽半年余,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
表现:无痰,咳嗽频频,伴困倦乏力,易出汗,咳嗽时尿出,纳寐欠佳,舌暗淡苔薄白,舌底瘀甚。脉诊右沉缓稍有力,双尺脉弱。
分析:巜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患者频频咳嗽是肺气上逆,伴困倦乏力、易出汗是表虚问题,马老师上课时讲过,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
咳而尿出是膀胱失约,肾气虚弱,封藏失司所致。太阳少阴又是表里经,加上舌暗淡苔薄白,右脉寸关沉缓稍有力,双尺脉弱,说明有痰饮、水湿,脾肾均虚。选方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调和营卫,降气止咳。加巴戟天、杜仲、桃仁补肾。
方药:桂枝15,白芍15,大枣10,生姜10,炙甘草10,杏仁12,厚朴15,桃仁10,柴胡8,杜仲10,橘红10,巴戟天10,三付水煎服。
3月7日复诊:说服药后吐出很多白痰,一两大碗多,之后就轻松许多,乏力、咳嗽消失。考虑是之前她服消炎药太多,痰湿沉淀肺深部所致。
这个病例特殊,少见,无痰,服药后吐一两大碗白痰。
经方菁英评选32号
患者蔣某人,男,34岁。
因早上起床后头痛,颈项痛,转头困难就诊。
刻下证:
1.头项强痛,身痛,腰背痛,特别是腰以下冷痛。
2.口苦,囗不干,不欲饮水。食谷善饥,食后即泻稀水便,每天超过5次,已有10余年病史。小便不利,色不黄。
3.嗜酒,多食肥甘油腻,身体肥胖,易出汗。
4.脉沉细,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舌体胖大,湿润。
本案患者以全身多处急性疼痛为主诉就诊,在六经八纲辨证中,诸痛属病位在表,病性属阳的表阳证,即太阳病。
患者又有下利10余年的病史和小便不利而无口干,脉沉细,属寒证在下。
口苦,食谷善饥,苔黄厚腻属热在上。
上热下寒属厥阴病。综上所述,该患者是太阳病合厥阴病。
方选:柴胡桂枝干汤合葛根汤加味。
柴胡18,桂枝12,天花粉20,干姜6,黄芬10,牡蛎30,炙甘草6,葛根30,白芍10,麻黄6,红枣20,元胡10,川棟子10,羌活10,荆芥10,防风10。共15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
二诊:自述全身诸痛已缓解,没有不适。
仍下利,次数减少,每天2到3次。小便正常。口苦,稍有口干,稍饮即止。食欲稍能控制,仍多食。
脉细有力,舌淡红,苔黄腻,舌体胖大,湿润。
患者诸痛缓解,说明表证已解。
厥阴病证虽有缓解,但仍存在,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考虑:肥人多痰湿瘀阻,加温胆汤。
柴胡18,桂枝12,干姜9,天花粉20,黄芩10,牡蛎30,炙甘草6,法半夏10,竹茹12,枳壳12,茯苓10,陈皮6,郁金10,石菖蒲12,山楂10,鸡内金10,连翘10,升麻6,当归10,党参10,黄芪20。共15剂,每天1剂,早晚服。
一个月后电话回访,患者自述口干口苦消失,大便正常,日1次。嘱戒酒,控制饮食,多户外活动。
经方菁英评选33号
吕XX,男,51岁,2021 年3月1日初诊,同事介绍的。
主诉:食欲差1个月。
表现无食欲,看见饭食不想吃,曾多家医院检查未发现问题。
原有恶心,经他院治疗,恶心好转,但食欲一直提不起来,伴周身乏力,偶有头晕头蒙,眠可,无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但鼻干易出血,出血后脑部自觉清亮。
自觉呼气热,口干不著,有口苦,咽部不适,但不疼。
饮水不著,进食冷热无忌,凉的瓜果也能吃点,无腹胀腹痛,有便秘,小便正常,四肢发凉,舌淡红,苔白,脉弦细无。
本案患者,头晕、鼻出血、呼气热、口苦,有上热,脉弦细无力、四肢发凉、欲差,属下寒。病性上热下寒,病位属半表半里厥阴病。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石膏、神曲、茯苓、白术治疗。
具体方药:柴胡15g,桂枝10g,干姜10g,黄芩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天花粉12g,牡蛎15g,石膏35g,神曲15g,茯苓15g,白术10g,五剂,水煎服,每日分2次温服。
3月6日复诊:食欲增加,未发作头晕,咽部不适消失,鼻干减轻,偶有眼部热烫;仍有乏力、便秘。
四肢有返热,但末端仍觉凉。
原有痛风,这两天右足疼痛明显,自己加服止痛药。舌脉如前。
辨证:仍属上热下寒、半表半里的厥阴病。
处方:上方白术改为苍术10g+厚朴15g,枳实10g,五剂,煎服法同前。
3月10日再诊:病情大有好转,食欲增加,易饥饿,下肢乏 力亦好转,偶有发发,舌红,苔薄白,脉右略滑,左沉细无力。
处方:上方去神曲、枳实,加陈皮30g五剂,煎服法同前。
3月16日四诊:饮食如常,无头晕,乏力好转。偶有便干、排便稍费力,余无明显不适。右足痛好转,早已停服止痛药。舌脉如前。
处方:上方干姜减量至6g,再五剂,可停服。
经方菁英评选34号
王某,男,38岁,2019年11月3日初诊。
主诉:发热,怕冷,头痛,项背紧,腿痛1天。
刻下症:发热,恶寒,无汗,项背强,头痛,腿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分析:1、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腿痛,典型的表证太阳病。
2、口不渴说明没有里证。
3、恶寒、无汗、项背强典型的葛根汤方证。
葛根9g,桂枝6g,麻黄9g,白芍9g,生姜6g,大枣4枚,炙甘草6g,一剂愈。
经方菁英评选35号
女,30,经前期浮肿,经期自然消退,经量、色均可,但夹有血块。眠差,余皆可。
舌淡苔少、薄、微黄,边有齿痕,网诊,脉未及。
此为六经太阴病,经曰“血不利则为水”,与当归芍药散加减:
当归5g 茜根24g,茯苓6g,知母6g,川芎5g,炒枣仁15g,炙草3g,炒白术6g,15付,水煎,分两服,食后,无忌,待下一周期观察。
二诊:效可,守原方继服之,28付
三诊:自觉诸证毕,未尽剂。
浮肿多满,未及脉恐有脉促之忌,且当日未备赤芍,换用性味功效相类之茜根。
经方菁英评选36号
女,66岁,2020年12月8日初诊。
主诉:每年冬天感冒就咳嗽,晚上犹重,每咳必有痰,一晚上一堆纸,今年更甚,辗转中西医院和个体诊所,抗生素,中药汤剂(个体诊所方子保密),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越发咳重。
望诊:面微红,微肿。
脉诊:浮弦偏紧重按有力。
舌诊:淡红,润白苔,胖微见齿痕。
问诊:怕冷吗?答:怕。
出门遇冷咳否?答:遇冷咳甚。
脖子硬否?答:脖子不得劲。
身体后背各关节疼吗?答:不疼,但是不舒服。
有鼻涕吗?答:没有。
有出汗吗?答:没有。
口苦吗?答:不苦。
嗓子干嘛?答:干,不太想喝水,白天zui多喝一两杯。
头晕吗?答:咳得头疼不迷糊。
根据四诊总结:发热恶寒无汗有明显的表阳证,舌红,口气,心烦有热,病位偏里性阳
消化不好,不爱吃饭,舌胖大水润,又有里阴证。
归经:以太阳病为主,阳明病,太阴病夹水湿。
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15,芍药15,桂枝15,细辛15,甘草15,干姜15,五味子15,姜半夏13,生石膏10,七付*21袋*100毫升,日三服早中晚各一袋。
,五味子捣碎,上九味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
当天服药后夜间咳嗽减轻,第三天咳止九成,第五天复诊脸浮肿消失,没有口气,心烦消失,脉浮弦减,痰湿干扰,还有咳,原方去石膏煎汤送服平胃丸。
12月25日复诊诸证消失,但脉弦缓,舌水润,嘱再服平胃丸一周。
经方菁英评选37号
孙某,男,72岁。
2021年4月2日初诊。
主诉:腹泻4年,患者4年前出现腹泻,大便稀糊状,每日8-10次,大便时急迫感明显,偏臭,偶有肠鸣,口渴饮水较多,有恶风怕冷感,因大便问题近几年不敢出家门,甚是痛苦。
无腹痛,无鼻塞流涕打喷嚏,无发热、出汗。
舌质红苔薄白偏干,脉滑数。
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病性属阳,病位属于表里合病,六经属于太阳阳明。
治法表里双解。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15g,黄芩10g,黄连5g,炙甘草6g,三剂水煎服。
4月6日二诊:服药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天3-5次,质较前粘稠,急迫感明显好转,舌脉同前。继续原方3剂。
4月10日三诊:患者大便每日1-2次,仍不成形,急迫感消失,恶风怕冷消失。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太阳表证及阳明里热已改善,呈现脾虚之象。
予以:参苓白术散善后。
党参20g,炒白术15g,炙甘草6g,白扁豆15g,陈皮15g,山药15g,砂仁6g,薏仁20g,五剂水煎服。
4月16日为了分享这个病案,电话联系告知大便基本正常。
经方菁英评选38号
治病必求于本
女,60岁,(异地患者,无法获取脉象)2020年7月11日。
主诉: 腹痛一年。
现病史: 腹痛一年,自述脐周血管跳动,腹左侧积气,全腹串痛,痛甚恶心,心口气上冲,腹部偏硬、凉,不敢食凉,食不洁则腹泻。
平时易头痛,易出汗,出汗感觉舒服,无明显恶寒畏风,腰酸,双足踝痛,颈部僵硬,无心烦,偶有口渴,喝温水,纳可,夜尿多,大便粘腻,2-3次/日,手足温,冬天脚冷甚,舌淡胖苔白腻水润。
辨证思路:
1.四诊信息:腹痛,全腹串痛,痛甚恶心,心口气上冲,腹部偏硬、凉,不敢食凉,食不洁则腹泻。平时易出汗,出汗感觉舒服,无明显恶寒畏风,腰酸,双足踝痛,颈部僵硬,无心烦,偶有口渴,喝温水,纳可,夜尿多,大便粘腻,2-3次/日,手足温,冬天脚冷甚,舌淡胖苔白腻水润。
2.病位:腹痛、腹泻、小便多-里证;口渴-热证?出汗、腰酸,双足踝痛,颈部僵硬-表证。
3.病性:腹凉-寒证;舌淡胖苔白腻水润-阴证,痰饮水湿。
4.六经:少阴太阴合并。
5.治法:发汗解表,温中散寒。
6.方证:理中汤+五苓散+桂枝汤加附子汤。
二诊:腹痛减,服药后出汗多、头痛,现腹凉,口苦,颈项僵硬,右腿根痛痒,两足踝痛,咽灼热,偶有烧心,饮食不洁仍腹泻,肠鸣音亢进,小便黄多,口不渴,眼模糊,手足不凉,舌淡红尖瘀点苔薄水润。
辨证思路:
1.病位:腹痛、腹泻、小便多-里证;出汗多、头痛,右腿根痛,两足踝痛-表证,口苦、咽灼热、眼模糊-半表半里。
2.病性:腹凉、喝温水-寒证;舌尖红瘀点、小便黄-热证;舌淡苔薄水润-阴证,痰饮水湿。
3.治法:清上温下,补血利湿。
4.方证:柴桂姜合归芍散。
三诊、四诊:
症状缓解,腹痛减轻,出汗好转,症状未消失!
小建中汤。
经方菁英评选39号
患儿:王某某
年龄:2岁零22个月。
主诉:咳嗽有痰音半月余,近五日晨起、半夜加重,舌尖稍红,苔薄白腻,脉浮,稍数,鼻流清涕,大便可,小便正常,纳可,无发热。
辨证分析:脉浮,鼻流清涕,起初考虑病位在表,但之前用过桂枝汤配合发汗,小青龙汤合止嗽散,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治疗均乏效,思虑再三,既然非表,又不是典型的外寒里饮,又为久咳,脉浮,那只能是少阳病了;
有痰,有涕,舌苔又白,薄腻,水饮痰湿肯定是有的,但是温阳发汗饮均未化,故思虑当从小便出。
所以综合来看,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属痰饮水湿,所以方选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兼有食积(问诊夜间饮食较多,多为肥甘),又合了半个保和丸。
处方:柴胡24,黄芩9,清半夏15,太子参9,生姜9,炙甘草9,猪苓9,茯苓9,生白术9,泽泻15,桂枝6,焦三仙各15,连翘10,两付,水煎服。
预后:当晚服药一次(大约50-60ml),第二天一早即述咳嗽减轻,晨起哭闹亦有改善(之前未想到是与咳嗽相关,故未有提及),观察两日症状较稳定,现仍偶尔咳嗽一两声,较前改善明显,守方一付,未有反复,将予小柴胡颗粒配保和丸善后(因为考虑孩子太小,久服中药较为困难)。
经方菁英评选40号
失眠,口臭,胃胀案。
康某,女,55岁,河南商水人。
主诉:头蒙,失眠,腹胀。
病史:去年夏天感冒,一直出虚汗,怕风,诊所输液无效,到县医院诊治,后住院十余天,病有所好转,但还是时有虚汗。
刻下证:精神疲惫,面色焦虑,口臭,舌苔白腻,有肝气线,齿痕。
脉沉数,爱生气,失眠,脘腹胀满,小便黄,口渴,大便溏。
辨证:少阳、太阴合病兼水饮。
治则:疏肝,养血,化饮。
方药:大柴胡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24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生姜5片,厚朴12克,大腹皮12克,当归10克,川芎5克,泽泻12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大黄10克(单包后下),石膏15克,7剂。
病人反馈,胃胀好了很多,睡眠有大的改善,舌苔自我感觉舒服,异味没了,白天精神也好。
后原方加党参10克又服7剂,症状消失。
方解:患者精神疲倦,齿痕,大便溏辨证属太阴病当归芍药散方证。
口臭,口渴,舌苔白腻,爱生气,失眠,脘腹胀满,小便黄,辨证属少阳病大柴胡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