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菁英评选大赛医案分享(四)
经方菁英评选101号
王某,女,26岁 2020年11月2日
主诉:流涕,打喷嚏,痰多
表现为流清涕,打喷嚏平素白痰多,感冒这几天痰更多,微发热37.6℃,恶寒,不出汗,头晕,咽不疼,无口干口苦,大便不成形黏马桶,一天一次,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厚腻齿痕,脉浮紧滑
分析:本案患者有恶寒发热,流涕,确定有表证,脉浮紧是表阳证,又没有汗出所以给予麻黄汤先解表
处方 麻黄汤加减
具体用药:麻黄9 g桂枝6g 杏仁6g 甘草 3g陈皮 15g 清半夏10g
3付 水煎服 日2次 嘱咐患者吃完药再来复诊
11月5日
二诊:恶寒发热症状消失,流涕,喷嚏症状消失,痰渐少还有白痰,大便不成形,舌淡白齿痕,脉滑
分析:吃了三付麻黄汤基本上表证已解,目前就剩痰多,大便不成形,属于太阴里证
处方:外台茯苓饮加二陈汤加减
陈皮15 g清半夏15 g茯苓20g 甘草10 g党参10g 炒白术15g 生姜10g 7付 水煎服 日2次
11月12日三诊:白痰基本好多了,偶尔还有,大便成形了。舌淡红齿痕,脉滑上方继服一周巩固。
经方菁英评选104号
患者:范某,男,46岁 初诊:2020.3.10
主诉:入睡困难2月余。
近2月来,患者入睡困难,心烦,上 床后感双下肢不适、活动后好转;睡眠浅,入睡后易惊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疲倦貌;口苦,无明显口干;平素情绪急躁、易发脾气;胃脘部、左侧下胸部胸闷不适;大便日行,偏干,小便偏黄;舌淡暗苔薄,脉弦滑有力。
辨证:患者口苦、无明显口干,平素情绪急躁、易发脾气,辨证属少阳;患者心烦,大便日行、偏干,小便偏黄,辨证属阳明;患者胃脘部、左侧下胸部胸闷不适,辨证为太阴;患者脉象总体有力,属实证,故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符合:《伤寒论》第107、77条及《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第6条所述部分症状。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 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栀子豉汤、橘枳姜汤加减,7剂。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15g、生姜10g、太子参15g、红枣10g、桂枝6g、茯苓20g、熟大黄6g、龙骨20g、牡蛎20g、煅磁石20g、焦栀子9g、淡豆豉12g、陈皮15g、枳壳10g
复诊:2020.3.17。
患者精神状态好转、无疲倦貌,诉入睡困难好转、睡眠质量好转,口苦好转,上 床后双下肢不适感已消失,小便没之前那么黄了,之前情绪急躁、易发脾气,现在脾气没之前那么急躁了。
患者诉胃脘部、左侧下胸部胸闷不适已经10多年了,现在已经基本好了。
考虑首诊辨证准确,故继续前方加减治疗,考虑患者少阳阳明之热已经有所减轻,故减少黄芩、栀子、淡豆豉的用量。
经方菁英评选105号
患者:吴某,女,84岁。
初诊:2020年11月2日。
主诉:反复上半身汗出20余年,加重1月。
症状:上半身汗出,以背部、双上肢、腋下、颈部、双乳下为主,活动后、入睡后(夜间可汗湿4-5次衣服)、进食后明显,汗无色无味,双腋下烧灼感;恶寒,以背部为甚;
头昏、无头痛,无恶心呕吐;
口苦、口干,欲饮少量温开水,四肢末梢冰冷,睡眠差,夜晚2-3小时,饮食少,大便溏稀2-3次,小便正常。
辨证思路:
1、四诊合参:焦虑状,精神差,面色白,口苦、口干,欲饮少量温开水,舌胖大,边有齿痕,色淡红,舌质润,苔稍黄腻,脉弦细;
2、辨病性:根据患者面色偏白、精神差,恶寒;口苦、口干,欲饮少量温开水,四肢末梢冷,双腋下烧灼感;大便溏稀;脉弦细;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润等改变,考虑患者以阴证为主,兼有阳证;
3、辨病位:半表半里;
4、辨六经:厥阴证兼气阴两虚;
5、治法:和解寒热,益气滋阴固表;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牡蛎散。
方组:柴胡10克,桂枝12克,干姜10克,瓜蒌根30克,黄芩10克,煅牡蛎30克,煅龙骨30克,黄芪30克,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炙甘草10克。
先开3付,两剂后晨起查房患者诉昨晚入睡6小时,未汗出;进食热稀饭后仍有汗出,但较平时轻。嘱患者调整情绪并告知患者只要安心配合肯定会更好,建立患者信心。
现患者连续服用六剂后汗出白天明显减少,夜晚未再汗出睡眠可以增加至八小时;
无口苦口干,双腋下烧灼症状也缓解8成。
感悟:本人自2017年开始断断续续学习经方,只要时间允许就会调班外出学习,通过经方的学习让自己中医疗效也提升了不少。
2018年在武汉经方班认识了马家驹老师,后面也购买了马家驹老师的(左手伤寒右手温病)网络课程,再次一次学习伤寒和温病。
8月的长沙课程马老师更是系统的把伤寒知识系统的讲解了,对以前一些不太理解或者理解的不太到位的条文再用马老师的理解方式梳理了一遍,回到工作岗位用学到的方法应用到临床收获到的都是满满的惊喜,但同时又认识到很多的不足,所以激励自己想跟着马老师更深。
经方菁英评选106号
患者:李某。性别:男。年龄:53岁。初诊:2020年9月24日。
主诉:双下肢浮肿、腹部浮肿反复发作一月余,没有器质性病变。
辨证思路:
1.详细而准确收集四诊信息:有口干口苦,饮水多,喜热饮,尿少,大便正常,舌紫暗红,苔白腻,脉沉取有力。
2.辨病位:口干口苦,孔窍属半表半里。
3.辨病性:脉沉取有力为实,病性属阳。
4.确定六经:半表半里的阳性证即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5.确定治法:少阳治法是和解。(少阳不可汗、吐、下)。
6.辨方证:四逆散。
小便少病位属里,喜热饮、大便正常,病性病阴。虽按压没有凹陷,小便不利可导致水饮内停。
故辨为里位、阴性的、太阴病的水饮内停。辨方证为五苓散证。(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马老师讲,痰饮水湿有咽部症状的宜半夏厚朴汤;有胃脘部症状气机不利的宜外台茯苓饮;有少便不利的宜五苓散。“痰饮水湿三方证"。
综上辨为:少阳太阴合病。
处方:四逆散、五苓散合方。柴胡20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茯苓20g,生白术10g,泽泻20g,猪苓10g,炙甘草6g。
二诊:2020年10月1日,服药7付,肿消大半,原方续服7付,前后对比。
感悟:本人多年来一直坚持用纯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看过很多中医相关书籍,也听过不少老师的课程,感觉在辨证上还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状态;受疫情影响一直在家翻看各类书籍、临床笔记等。
今年3月在机缘巧合下购买了中医在线马家驹老师的私塾班,听了详解伤寒论398条113方的课程以后,对伤寒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今年8月有幸在长沙参加了中医在线组织的《马家驹经方医学训练营》,马老师把伤寒论整体的梳理了一遍,学会构建自己的六经辨证体系,感觉自己在中医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感谢中医在线、感谢马家驹老师!
经方菁英评选107号
月经不调案
患者:吴某。性别:女。年龄:42岁。初诊:2020年8月20日。
主诉:月经不明原因推迟两个月未至,未怀孕。
刻诊:体型中等偏瘦,脸色淡黄偏暗,口干,咽干无口苦,喜冷饮,食纳可,易饥饿,出汗正常,大便每日一行,成形,夜尿一次,睡眠好有做梦,偶有胸闷心慌,平时心烦易怒,不怕冷手足不凉,下肢无水肿,皮肤稍干,毛发稀 少,舌淡红苔薄白略干,舌下瘀络明显,脉弦细有力。
既往:月经量不多,颜色正常,偶有痛经,血块少,5-6天净。
辨病性:属阳证。
辨病位:属半表半里阳证。
辨六经:属少阳证夹瘀 。
方选: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证,柴胡15g,枳实15g,赤芍15g,炙甘草15g,桂枝15g,茯苓 15g,桃仁15g,牡丹皮 15g,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
结果:上药服五剂,患者上门告知月经已至,是否服余药,嘱量少可服量多停服。
相关条文:
《伤寒论》【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金匮要略》【20.2】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经方菁英评选108号
咳嗽病案(寒饮伏肺证)
患者:郭某,回族,男,23岁
初诊:2017年10月14日
患者三周前因天气骤变而感冒,在附近社区门诊输液4天(具体不详),发热恶寒,咽痛等证已消失,但咳嗽一直未愈。来求诊前,曾自服麻杏止咳片、咳特灵等中西药(具体不详),并在社区输液治疗5天(具体不详),咳嗽不但未愈竟又加剧,遂来我院就诊。
刻下:咳嗽频繁,咳吐泡沫痰,头昏重痛,胁肋部胀满疼痛,咳则腹部掣痛,咳嗽日轻夜甚、难以入眠,自言背部有如水滴感,平卧时满闷咳嗽咯痰尤甚。饮食尚可,二便可,舌体大有齿痕,苔稍厚而滑,脉滑。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右肺下段可闻及少量细湿罗音。
诊断:咳嗽病,寒饮伏肺证。
治法:温肺化饮,祛痰止咳。
处方: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茯苓20克,桂枝15克,生白术10克,苏子12克,细辛5克,干姜10克,前胡15克,葶苈子30克(包煎),炙甘草10克,大枣30克(掰开)。6付,日1付水煎分温3服。
服药2剂,患者致电反馈:咳嗽加剧,咳吐大量清稀蛋清样痰,嘱其继续服药,咳嗽加剧排痰增多为寒饮外排。
2日后致电回访,咳嗽咯痰明显减轻,胁肋胀痛,腹部掣痛,背部水滴感等基本消失,夜间可以安睡。
二诊:咳嗽已愈,予苓桂术甘汤原方3剂温肺化饮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为过用抗生素,感冒虽得以速愈,但重寒伤肺,冰伏津液而成留饮,寒饮迫肺发为久咳。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患者胁肋部胀满疼痛,更言背部有水滴感为此案辨证之证眼,不容忽视。
饮为实邪,阻滞肺气,使肺之宣肃失司发为久咳,故用苓桂术甘汤温化寒饮,直指病机,配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苏子,攻逐有形之痰饮;
再用细辛、干姜加强温肺化饮之功。
前胡苦辛,善有宣降之能,可理气化痰宣散冰伏之留饮。
据国医大师周信有先生经验,前胡尤善清细支气管之痰,对肺部有细小啰音者效佳,今用之肃清细支气管,祛除痰饮务尽,不留后患。
现代人为了追求感冒速愈往往超量滥用抗生素,易致重寒伤肺、伏饮于肺而成支饮,苓桂术甘汤为痰饮病的通治方,配合能泻肺中痰饮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感冒后久咳寒饮伏肺证,多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经方菁英评选109号
刘某某,男,65岁。
主诉: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天出现腰背部及双下肢刺痛,麻木,难以忍受,伴双下肢活动不利,站立不稳,畏寒无发热,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素问 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该患者素体虚弱,正气不足,风寒湿泄气邪入侵肢体,经络闭阻,不通则痛。风寒湿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抑制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症,表现为疼痛、麻木、肢体活动不利。
中医诊断:痹症,风寒湿痹。西医诊断:1.腰椎管狭窄。2.原发性单侧髋关节痛。3.手外伤术后治则: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附子,柴胡20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茯苓10g,龙骨15 g,牡蛎15g,大黄15g,干姜10g,大枣15g,附子6g。
按语:本案证属风寒湿痹,因风寒湿邪留着,且日久耗损正气,实中夹虚之候,故从标治,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加附子温阳。
经方菁英评选110号
李某,女,48岁,2021年3月8日初诊。
主诉:心悸喘咳,不能平卧,胸闷气短二年。
四诊信息:血压238/130mmHg,在某医院诊为“高血压,肺心病”,平时经常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心痛定、阿司匹林等药,平时只敢坐着睡觉,口渴夜间加重,不欲饮水,喜热饮,畏寒肢冷,头晕乏力,时有耳鸣,平时心情烦闷,失眠多梦。后背当第三胸椎到第七胸椎处发凉发沉发紧,腰椎间盘第3.4.5椎突出,疼痛,遇凉加剧,每晚醒时和晨起时烘然汗出,尿频尿急,咳则尿出,大便一天一次。
舌淡体胖水滑,边有齿痕苔微黄腻,脉沉滑。
六经辨证:
1、畏寒肢冷,后背及腰部发凉疼痛,汗出等,为太阳病。
2、口渴,心烦,尿频尿急,苔黄等,为阳明病。
3、不欲饮水,喜热饮,乏力等,为太阴病。
4、舌淡体胖水滑边有齿痕苔腻,高度提示为痰饮水湿病。
水气凌心,则心悸;水饮射肺,则咳喘;平躺时上水饮上犯,故此时心悸,喘咳更甚,故不能平卧;水饮上犯头部,则头晕耳鸣;水饮上犯清窍,则失眠多梦。
因此辨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处方:五苓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猪苓20克,泽泻20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桂枝15克,全瓜蒌30克,薤白15克,法半夏20克,车前子30克,薏苡仁30克 七剂,水煎服,忌生冷辣凉烟酒茶,尤其要忌生冷寒凉之物。
二诊:3月17号,患者言非常有效果,终于能躺着睡觉啦,诸症俱轻,唯失眠多梦没有缓解,肚子有时咕噜咕噜响,舌淡体胖薄白苔,脉沉弦,要求续服汤药。测血压180/110mmHg,考虑其腹部症状,仍为痰饮水湿,因此仍使用上方,加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白薇15克,续服七剂。
4月2日该患者带了一位失眠患者来,称自己现在身体感觉轻松太多了,因此给介绍来一位患者。
经方菁英评选111号
何某,男,3岁 ,2021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烧两天,zui高38.6度,自行喂两次退烧药没有明显改变。
刻下:38.4度,口腔、咽壁多处小脓点,咽痛,发热不恶寒,无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纳差,大便1-1,黏,有少量汗出,寐差,烦躁,精神一般,舌苔微黄厚腻,脉滑。
证属:少阳夹湿温病。
治则:和解少阳、分消湿热。
方选:小柴胡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胡12,黄芩6,生姜9,法半夏6,党参9,茵陈9,滑石6,射干6,苍术5,薄荷3,豆蔻3,藿香3(后下),桔梗6,连翘6,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两小时一次,频服。
次日回访:一剂热退,精神恢复。
4.18回访:三剂溃疡消除,纳可。
当下正是南风天,家长给小孩喂食水果与牛奶等滋腻寒凉之品,脾虚运化无力,导致湿困于脾,人与自然相统一,体内升发之力不足,看这舌苔,跟家里晾不干的衣服是同一个概念,病菌较适宜滋生的环境,此时不可一味的使用退烧药治标,湿不去,就会造成湿裹住热,而热不得退,治病求本,改变身体内环境,方可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此病机为:外邪侵入少阳,正邪相争,少阳枢机不利,进而影响脾胃之故,无论是合病、并病,依法应主治少阳,偏于表的,可以柴胡剂与解表剂合方,不可单发汗,不行,偏于里的,可以用柴胡剂兼用攻里方药,不可只攻里。
组方着眼于给邪以出路,处处注意气机的流通。
小柴胡汤不仅和解少阳退热,还能扶正达邪,调达三焦,通过调和枢机的这个手段,使气机通达,从而使三焦通利。
因为甘甜之味碍脾,所以方中小柴胡汤去大枣、炙甘草。
热重于湿 选“甘露消毒丹”合方加强化湿:
一组是芳香化湿的藿香、白蔻仁、苍术而散湿,使气机流通,湿邪不聚。
针对热邪:
一组是轻清上焦的连翘、薄荷、射干,清热侧重宣透;一组是清热利湿的滑石、茵陈,清热侧重导下。
本方针对湿温时疫而设,但组方时并没有过分强调解毒。湿热清化,气机流通,热不得聚,不解毒而毒自散。
经方菁英评选112号
傅某,男,53 ,2021年2月26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2月余。
曾静脉注射及口服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复查血常规未见异常,故寻求中医治疗。
症见:咳嗽、偶有涎沫、夜间加重、项背不舒。
胸闷,心悸,多汗、夜间尤甚、枕被均湿,汗出不寐、偶有心烦,患者消瘦、面黄、乏力、平素手足不温,无明显恶风恶寒,无口干口苦,小便可,大便日4次、不成形(大便不成形三十余年)。舌淡水滑苔微黄、咽微赤,脉浮滑微数。
患者咳吐涎沫、项背不舒、脉浮,虽病程日久且无明显恶风恶寒,但仍考虑有表证存在。
患者咳吐涎沫、胸闷、且消瘦、面黄、乏力、手足不温、便溏、舌淡水滑均提示属太阴证且有痰饮水湿证。
外邪激动里饮,属太阳太阴合并;患者有心烦、苔微黄、咽微赤、脉浮滑微数之热象,故有阳明证。
患者心悸、多汗、夜间尤甚考虑表未解且阳浮于外。
诊断: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方剂:小青龙加石膏汤、桂甘龙牡汤加减。
细辛9克,姜半夏12克,甘草12克,五味子12克,干姜8克,桂枝15克,麻黄9克,白芍12克,龙骨18克,牡蛎18克,苍术18克,地骨皮12克,石膏30克,桔梗18克,3剂,水冲服,1次1袋、日2次,服药后多饮暖水。
二诊:2021年2月29日。
自诉咳嗽较轻明显减轻,心悸、多汗均好转,仍有夜间潮热。舌淡水滑、苔薄,脉浮滑。
诊断:太阳太阴合病。
方剂: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细辛9克,姜半夏15克,甘草12克,五味子12克,干姜8克,桂枝15克,麻黄12克,白芍15克,大枣15克,生姜12克,炒苦杏仁12克,姜厚朴15克,地骨皮12克,麦冬15克,牡蛎18克,3剂,水冲服,1次1袋、日2次,服药后多饮暖水。
服药后上证均减轻,偶有咳嗽,舌淡水滑、脉缓,后续服中成药小青龙颗粒3天后未见咳嗽。
感悟:虽然外感日久,但根据患者表现有表证者仍需解表;患者平素即有太阴病痰饮水湿内停之表现,在治疗外感病时不忘内伤基础,若患者进一步治疗应注重调理体质;
传统认知认为中医疗效缓慢,但是只要辨证选方正确,尤其在表证治疗上,常能做到一剂知两剂已。
经方菁英评选113号
经方治疗发热案
周女士,女,29岁,我的一个规培生。
主诉:发热、鼻塞、打喷嚏、流清涕1天。
患者自诉昨晚上在宿舍洗衣时因衣着单薄而受凉,睡前出现怕风、怕冷、鼻塞、头晕等症状,但当时未发热,故未予重视。今晨起床后上述症状加重,测体温37.8°C,声音嘶哑,鼻塞、打喷嚏、流清涕。故中午诊治。
现症见:神志清,精神尚可,自觉怕风、怕冷,zui高体温37.8°C,基本不出汗。
头部昏沉不适,声音嘶哑。鼻塞,晨起加重,中午或者穿厚衣服则鼻塞缓解,频繁打喷嚏,流白色清涕,量较多,低头时就能感觉到清涕流出。
后背部沉紧不适,无咳嗽、咳痰。饮食稍差,不予进食。但进食后无明显腹胀、烧心等症状。
无口苦、咽干、口渴等症状。无恶心、干呕、心烦等症状。大小便正常。
舌体稍胖大,边有齿痕,舌尖红,舌苔薄白舌根处略厚略黄,脉浮。
辨证过程:先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的尖 端。
1、先不管患者是否有明显的受凉史。
但看目前的症状:恶寒、无汗、恶风,后背酸沉不适,脉浮数---典型的表证。
再辨阴阳:利用八纲的知识辨阴阳。患者发热,脉浮数,精神状态尚可,舌苔无明显的津液亏损表现,机体无明显的功能沉衰的表现---故诊断为阳证,热证。
因此,患者目前有在表的阳证,实证。也就是表阳证,表实证。(这就是经方辨证的特点:一切以临床反应为辨证的依据,而不是靠病因诊断,也不能靠推理)。
2、再看其他的症状。
无胸胁苦满、口干、口苦、心烦症状---无半表半里证。
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舌边有齿痕,不欲进食---故考虑里证。但无口渴、心烦等症状,故不是阳证。----故考虑为病位在里的阴证,也就是里虚寒证。
3、患者鼻流清涕,量较多---考虑饮邪为患,结合前面判断的里虚寒证,考虑是由于里虚寒引起的痰饮为患。
整体辨证就是:表阳证合并里虚寒夹饮邪。也就是所谓的:外寒里饮。
治则:汗法。外解表邪,内化饮邪。
zui后辨方证:外寒里饮以治疗怕冷、发热为主证的方剂有哪些呢?-----小青龙汤。
脏腑辨证就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又合并外感寒邪。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也可以理解为葛根汤加减)
葛根30g,麻黄9g ,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细辛3g,清半夏12g,党参12g,生石膏20g,自备生姜4-5片,大枣10个,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效果:
患者大约中午13:00取药,大概16:00左右服用一次,然后加盖被子取汗后自觉鼻塞明显缓解,流清涕也有所减少,怕冷怕风症状有所缓解。夜间睡前再次服用一次。次日晨起上班时自觉声音嘶哑明显缓解,基本不再怕冷怕风,鼻塞、流涕消失。
嘱咐可以停药,但考虑到不想浪费药物故三剂均口服。症状痊愈。
思考:
1、此案如果用其他的处方会不会更好?
2、生石膏有没有必要加入呢?
3、若加入干姜和五味子会不会更好?
刚问完病史,心中窃喜,典型的葛根汤,但又感觉葛根汤解决不了患者的大量清涕的问题,故就加入了细辛等化饮邪的药物。根据舌苔和不予进食----考虑平素里虚寒,故加入党参防止进一步传里加重里虚寒。同时葛根汤中的生姜、大枣也能健胃。
因舌尖偏红--故考虑再三不敢加入干姜和五味子。同时担心整张处方过于温燥而加入了20克生石膏。加着加着感觉小青龙出来了。
4、我的感悟是:具体哪个方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间的证。“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否则症状不会缓解这么快。
经方菁英评选114号
苟某,男,81岁,2021年1月17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水肿1月。
刻下症:患者神清,精神差,口干舌燥,口渴喜饮,但饮水量少,发热,无恶寒,无法入睡,睡眠时感“猫爪样”难受,自觉右侧腹痛,无压痛,行走腹痛减轻,坐下和躺下加重。
双下肢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食纳差,解小便无力,总是尿液滴在裤子上,小便色黄,大便干,舌质红,苔白厚微腻,脉滑数有力。
补充病史:患者平素大便干,需开塞露辅助排便,既往患者胆囊切除史,急性胆管炎病史,高血压病史,平素予药物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平稳,2020年1月7日于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住院完善冠脉CTA、心电图、心脏彩超,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II级、高血压病(2级 很高危)”,腹部CT、肝肾功、血脂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给予支持治疗后2021年1月17日建议患者办理出院。
因双下肢水肿、大便干、无法入睡、“猫爪样”难受未能解决,打电话要求我给开中药治疗。
一诊:该患者系笔者亲大姨父,初诊我仍是采取脏腑辨证思维,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考虑患者81岁老年男性,精神差,双下肢水肿、腹痛、解小便无力,纳差,口干、口渴喜饮、饮水少、舌苔白厚微腻、脉滑数有力为一派脾肾阳虚衰、水湿内蕴之象,水湿内蕴,津液不得上乘见口干、口渴喜饮、饮水少,忽略了明显的热象症状。
直接给予真武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合五脾饮:具体药物:藿香10g,砂仁20g,陈皮20g,法半夏15g,茯苓40g,党参20g,生白术15g,制附片10g(先煎),白芍10g,干姜10g,大腹皮20g,茯苓皮20g,桑白皮10g,炙甘草10g,1剂450ml,每天3次,每次150ml。
二诊:2021年1月18日笔者前往心内科看望患者,述昨晚夜间更加难受,无法入睡,查体见双下肢水肿较昨日加重。
回想处方,自知考虑不周,处方不妥,虽患者仅服药2次,自身感觉变化较服药前加重不明显。笔者立刻重新收集信息,写于纸上,认真分析。
刻下症:患者神清,精神差,口干舌燥,口渴喜饮,但饮水量少,发热,无恶寒,无法入睡,睡觉时感“猫爪样”难受,自觉右侧腹痛,无压痛,行走腹痛减轻,坐下和躺下加重,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至踝关节处,食纳差,解小便无力,总是尿液滴在裤子上,小便色黄,大便干,舌质红,苔白厚微腻,脉滑数有力。
按六经辨证思路:
1、详细采集四诊信息:包括以上二诊所有症状。
2、辨病位:患者无头项强痛、恶寒、脉浮、鼻塞流涕等除外表证,无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除外半表半里证,那么病位在里,是里证。
3、辨病性:患者口干舌燥、口渴喜饮,发热,无恶寒,睡觉时“猫爪样”难受系热扰心神、心神不宁、不得入寐,双足心发热,小便色黄,大便干,为热证,脉滑数有力,为实证,辨阴阳落实到虚实、寒热上,此属阳证。
4、辨六经:在里的阳证---阳明病,阳明里热腑实轻证,痰湿里热内蕴中焦,水湿下注。
5、确定治法:阳明病—治以清解阳明里热。
6、处方:小承气汤+白虎汤+黄连温胆汤,
具体药物如下:
知母20g,生石膏50g,西洋参20g,枳实20g,厚朴20g,酒大黄10g,陈皮20g,茯苓20g,法半夏15g,黄连10g,竹茹15g,大枣20g,生姜10g,粳米100g,炙甘草10g,生姜皮15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 ,2剂,2日1剂,每天3次,每次150ml温服。
三诊:2021年1月22日患者打来电话述:无口干舌燥、口渴,无睡眠时“猫爪样”难受,无发热,无 双足心发热,食纳稍转好,夜间可睡眠约3小时,右侧腹部痛减,但仍稍痛,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夜尿频数,小便稍黄,大便自解1-2次/日、偏稀。
因患者已回老家,我为体会脉象,下班后专门驱车前往。
细品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缓和平稳,关脉弦。
病位仍在里,阳明里热已清、无阳明腑实,但阳明里热炽盛,而致少阳郁热未解,加之关脉弦。
予小柴胡汤清解郁热,清里热力量稍强致里虚证之太阴病,予厚姜半甘参健胃和中,加五皮饮利尿消肿,加白芍缓急止痛,
具体处方如下:柴胡15g,党参20g,法半夏15g,黄芩10g,大枣15g,生姜10g,厚朴20g,大腹皮20g, 生姜皮20g,茯苓皮20g,陈皮20g,冬瓜皮20g, 炙甘草10g,白芍30g, 3剂,2日1剂,每天3次,每次150ml温服。
四诊:患者双下肢水肿消退,大便自解,1次/天,无需开塞露,觉乏力、右侧腹部仍稍疼痛,夜尿频数,纳欠佳,睡眠欠佳。
辨证论治给予厚姜半甘参、香砂六君子、平胃散、桂枝茯苓丸等调理2月,患者以上症状明显缓解,心情愉悦。
经方菁英评选115号
王某,女,22岁。
口腔、外阴溃疡4个多月,同时或交替发作,曾经输液治疗效果不佳,来诊。
诊断:为白塞病,又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白塞病。
又来诊,患者除了口腔溃疡和外阴溃疡外无其他不适,舌体胖大,有齿痕,苔厚腻微黄,脉滑数,
诊断:上热下寒厥阴病,甘草汤心汤加减。
甘草30g、党参15g、黄连10g、黄芩10g、半夏10g、干姜6g、白花蛇草20g、土茯苓20g、生地30g、元参15g、当归15g、茯苓30g、泽泻10g,7付。
二诊:病有好转,除口腔溃疡外已全愈,舌体胖大有齿痕,舌体发的照片,脉不详。
白术10g、茯苓30g、白芍15g、生姜5g、生甘草20g、党参10g、黄连5g、黄芩5g、半夏10g、干姜5g、白花蛇草20g、土茯苓10g、生地15g、元参10g、当归15g、泽泻10g、薏薏仁20g。7付
三诊:舌齿痕好很多,原方继续巩固治疗7付痊愈。
经方菁英评选116号
五苓散治顽固性汗出。
患者男,40岁近2年来身体汗出,活动后加重,冬季不减,甚者前胸后背衣衫浸透,通体汗出至手心滴汗!
给生活上带来很大的不便,苦不堪言!再详问:口微渴,头晕,倦怠,乏力,小便微黄,尿少无力!舌淡苔白,脉浮!
据马老师的六部辨证法,辨证:
1.病位:表(太阳经腑同病)。2.病性:阳。3.病情:虚。4.治则:通阳化气,解表利水。5.方选:五苓散
泽泻30,猪苓20,茯苓20,白术20,桂枝15,五剂诸症大缓,后续五剂巩固,至今未再发作!
附《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经方菁英评选117号
青春痘合并月经不调病例分析
初诊日期:2020年12月7日。
患者女,15岁,同学微信问诊。
平素大便偏干,羊粪球状,一周2次,口干欲饮,自觉胃口偏凉。
面部散在痤疮 ,尤其以下颌部集中和明显。
平素手脚偏凉,手心脚心爱出汗,月经周期20天左右,甚则一个月2次,经量不规律,无鼻塞,出汗,无身痒,蚊虫叮咬后伤口不易恢复,血糖正常。舌尖芒刺明显,苔白稍厚。
分析:
1)大便较干,口渴,无鼻塞,身痒,不爱出汗,舌红,支持病位在里,阳明腑实证。
2)平素手脚偏凉,手心足心出汗,考虑气郁在里,伴阴虚属于四逆散症。
3)月经不调,周期较短,考虑血热妄行。
因为是微信问诊,没有脉诊支持,拟定免煎颗粒方剂如下并告诉患者及时反馈
处方:核桃仁1代,大黄2代,芒硝1代,柴胡1代,枳实2代,白芍2代,甘草2代,石膏1代,厚朴1代,7天。
因为孩子在上高中住校回不来,放假后1月1日反馈:大便还干,粪球状没有了,手足心出汗好转,口干,痤疮也收敛了,月经期下巴未出新的痘痘。着急返校,让患者自己在外面购药,凉血解毒颗粒。
18日妈妈联系我说孩子放假在家,要求继续口服中药。诉大便一天一次,偏干,手足心热,舌红苔薄腻,3月前蚊虫叮咬的伤口仍未收口愈合。
分析:大便偏干,手足心出汗,舌红苔薄腻,月经量偏多,考虑六味地黄汤+四逆散加减。
方剂如下:熟地1代,茯苓1代,山药 1代,丹皮2代,泽泻1代,酒萸肉1代,柴胡1代,枳壳1代,白芍1代,甘草 2代,石膏1代,红花1代,7天。
3月份反馈痘痘基本没有了,月经24天一个周期,外伤也收口了。
手足心出汗症状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
经方菁英评选118号
经方治疗咳嗽--小青龙汤医案
患者,周某,女,50岁,农民。
2021年1月2日就诊。
初诊:反复咳嗽1+年,加重3月。
初为感冒,后咳嗽一直未愈,遇风、遇冷咳嗽加重。
此次复因受凉后咳嗽加重,无明显咳痰,院外口服中西药无明显好转。
刻诊:咳嗽,干咳无痰;无身痛、头痛等不适。
辅查:胸部DR见肺纹理增多、增粗,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舒张实验阴性。纳可,睡眠可,口中和、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
六经辨证:太阴病。
治法: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味。
处方:生麻黄9g,桂枝15g,杏仁12g,细辛3g,干姜12g,五味子15g,法半夏9g,白芍15g,紫菀15g,百部15g,款冬花15g ,5剂。
水煎,日一剂,分3次服。忌生、冷、酸、涩以及甜食。半月后随访,患者诉药尽病除。
按:本案因外感后余邪未尽,无明显表里证,亦无鼻涕多、痰多等实质痰饮的依据。
但患者口不渴,大便正常,故不考虑阳证,考虑阴证。
结合患者病史及症状,以咳嗽为主,以及遇风、遇冷咳嗽加重,考虑太阴病痰饮水湿证为主,故选择小青龙汤为主方。
且因患者久咳,加止咳化痰紫菀、百部、蜜款冬花。
诸药合用,共收化痰止咳之功,切中病机,故顽疾愈。
经方菁英评选119号
布鲁氏杆菌病病案
刘某,男,45岁,2020年6月17日来诊。
主诉:每天间歇性高热寒战16天,体温zui高达39.7度,在当地防疫站确诊为布鲁氏杆菌病,静脉输液抗生素7天无效来诊。
现症状:间歇性发热寒战上午轻下午重,头疼,颈肩背部痛疼,口干口苦,便溏乏力伴汗出,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淡白润,脉浮滑。
诊为:太阳少阳太阴合病。
处方:柴胡15,石膏50,半夏9,黄芩9,炙甘草6,生姜9,大枣3枚,党参9,葛根20,苍术9,薏苡仁30,桂枝7,赤芍7,荆芥7,细辛3,3剂水煎服,1日三次。
6月20日复诊:服药当晚高热退,每天仍间歇性发热,体温zui高38.1度,头疼颈肩背部疼痛大减,身体感觉轻松,口干口苦便溏。
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润,脉浮滑之象减,太阳少阳太阴病仍在。
处方:柴胡15,半夏9,黄芩9,党参9,炙甘草6,生姜9,大枣3枚,桂枝7,赤芍7,葛根20,苍术9,炮姜7,石膏30,薏苡仁30,三剂。
6月23日复诊:发热已退,身体觉得轻松有力,腹泻一日两次,口干,舌质淡胖齿痕,舌苔白润,脉已不浮。
此太阳少阳已解,腹泻口干考虑为太阴转出阳明之象。
处方:党参9,苍术9,干姜7,炮姜7,葛根15,黄芩7,黄连3,石膏30,薏苡仁30,三剂水煎服。
半年后随访,身体健康。
经方菁英评选120号
患者黄XX,男,75岁。
主诉:反复全身风团伴瘙痒1月余。
患有糖尿病史十余年,“肾功能不全”5年,每餐前均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予左西替利嗪胶囊、地氯雷他定片、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等治疗,病情好转,停药后复发。
刻下症见:全身散在淡白色风团,瘙痒明显,有怕冷,手足凉,平素穿衣比正常人多,无发热、鼻塞、流涕,口中和,不渴,喜热饮,大便干稀不调,夜尿多每晚3-5次,舌质淡,苔薄白水润,脉沉细弱。
患者全身风团伴瘙痒,有畏寒怕冷,存在表证无疑。风团颜色淡白,口中和,不渴,喜热饮,手足凉,舌淡苔薄白水润,脉沉细弱,一派阴性症状,综合辨证本病属于在表的阴性证,即表阴证,在胡老体系认为属于少阴病夹痰饮水湿,治以温阳解表,祛寒化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麻黄5g 淡附片10g 细辛3g 当归10g
桂枝10g 白芍10g 通草10g 浮萍10
炙甘草10g 大枣10g
结果上方服3剂,风团瘙痒明显减轻,手足凉好转,夜尿减少至每晚1-2次。继续服原方3剂,风团瘙痒完全消退,3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经方菁英评选121号
1、患者:钟某。2、性别:女。3、年龄:14岁。4、初诊:2020年10月16日。
5、主诉:全身苍白色风团、瘙痒,纳差、经西医抗组胺抗过治疗症状逐渐好转近一年内反复发作5次现加重7天。
6、辨证思路
四诊合参:患者面黄偏白、全身苍白色风团、癌痒、伴畏寒纳差,口气重、大便3日未解舌淡红苦厚腻脉浮有力。
病位:外有畏寒,内有秋沸,素有牌虚,既是表证又有里证。
病性:脉浮有力畏寒在表为阳邪、口气重便秘在里为实邪。
辨六经:太阳阳明合病。
治法:解表兼通腑。
辨方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脉浮、畏寒选用桂枝汤解表,因素有脾虚也温里之意。厚朴:《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缩食不消。李仁《珍珠囊》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隔气逆润大肠气秘。二药配伍:消食润肠通便,有异曲同工之妙。
8、处方:桂枝45克,白芍45克,炙甘草30克,厚朴30克,杏仁15克,生姜45克,大枣12(切),3付。
9、煎服方法:冷水1400ml,泡透、文火煮取600ml,去滓分三次一天热服,第 一天中午服药覆被取微汗。
10、二诊:2020年10月19日。
服药第 一天下午2点汗出,痒减、第二天下午解下大量宿便,口臭减轻。
第三天服完,风团明显减少,效不更方,续方7付。
11、三诊:2020年10月26日。
服完7付后,风团完全消退,大便的一天一次,纳增、舌淡苔薄,脉浮缓,处方桂枝人参汤7付,以善其后。
四个月后来电至谢,女儿康复,再无复发不胜感激。
12、相关条文:
第43系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方歌: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 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3、感悟:
本人学徒出身酷爱中医,尤其仲景伤寒,但中医博大精深临床上有时云里雾里找不清方向。2020年8月有幸结识中医在线平台,推荐参加了《马家驹经方训练营》,运用八纲六经辨证体系,采取两个病性三个病位的框架,牢牢锁住每一个疾病目标,从此经方杏林里不再迷茫。
如本病案定位在表里太阳阳明合病,锁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目标,就大胆去用,条文中下之微,喘者本案并没有咳嗽、喘证。但“下之”属大肠,“微喘”属肺。
中医脏腑学说里本来大肠与肺相表里、而肺主皮毛,表皮风团纵属于肺症,又与大常便秘相关,环环相扣,所以原方原量大胆用上,效如桴鼓,用起来游刃有余。
再者方歌zui后也提示,“微茫”:用此法不论大小病,知犯何逆,就随证治之。“未有涯”表白,拓展开来,会有很多用处的。
再次感恩彭总诚心引荐,感谢马老师对这个体系的精心梳理。
经方菁英评选122号
患者何某某,女,58岁卫辉市柳庄乡金庄村,2019年2月11日。
症状:久患大便溏泻三年,各大小医院治疗,疗效欠佳,情绪不好,失眠烦燥,曾怀疑自己是癌症服安眠药自杀,形体消廋乏力,体重40公斤,面色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说话低沉,天天卧床休息,活动气虚,勉强走路,食欲欠佳,食后腹部胀满,小便正常,大便一日数次。
查体:全身酸沉不适,舌体胖大,有於斑,边齿痕,苔白腻,脉迟缓无力。
辨证:太阴病。
方剂:桂枝人参汤加制附片。
处方:桂枝30g,炙甘草30g,党参20g,白术20g,干姜20g,生姜20g,制附片15g。
再诊:七剂药服后,自觉不适症状有所缓解,精神好转,腹部涨满减轻食欲还是一般,大便次数改善,继续上方治疗。
三诊:患者来时有说有笑说这次遇见神医了,在也不自杀了,身上酸沉好转,食欲好转,腹部不适好转,大便次数减少了,想起来走几步了,躺床次数减少了,续服7服。
一直服到2019年10月,体重从80斤长到96斤,患者各种症状消失,在家能干活了,全家特别高兴特送锦旗表示感谢。
经方菁英评选123号
张某,女,50岁,2021年3月26日。
主诉:数月以来,口苦心烦不欲多饮,烘热汗出,头蒙恶寒,身体不定处疼痛(尤其关节处),乏力无神,二便调。
舌微红齿痕,苔滑腐腻,双关脉浮弦无力,脉律参伍不调。
辨病位病性:口苦心烦,烘热恶寒,脉弦,为少阳病。
周身疼痛,头蒙恶寒,脉浮,为太阳病。
辨多纲:苔腻,身重,不欲多饮,为太阴痰饮水湿阻滞。
六经诊断:太阳少阳合病兼太阴痰饮水湿。
处方:柴胡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柴胡20,黄芩15,炙甘草6,党参15,茯苓30,生白术20,桂枝20,白芍20,黑附子15,陈皮30,5付,生姜六片,大枣六枚,水煎服,日一剂。
忌辛辣,油腻,生冷,多运动,少生气。
按语:加入附子,陈皮,增强温阳理气之功,更使湿气除,气血增,有利于整个身体恢复。
二诊:五剂服完,诸证大有改善,尤其心情好很多,精神倍增,又带来一亲戚治疗。
原方不变,又进五剂。月余又微信回访,几无症状,言语中透出感谢之意。嘱其调畅情志,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经方菁英评选124号
女,25岁,2021年2月14日来诊。
结婚三年未孕,不孕,下巴长痘,手脚凉,腰酸面黄,舌淡润胖大有齿痕,饮少小便清长,眠差梦多,偶尔心慌,手脚冰凉怕冷,一般月经推迟一天。
双脉沉滑,寸关稍大,尺脉沉微,月经色暗黑白带有异味。
辨证:宫寒,上热下寒。
处方: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3克,肉桂3克,干姜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5克,白果15克,杜仲20克,远志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
上方七付白带好转,腰困,手凉,脚凉,口不干舌淡润脉弦弱,以前痛经,今消眠可。
不更方又七付。
二诊:各种症状都减轻,现腰困。
当归1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细辛3克,木通5克,甘草5克,杜仲15克,川断15克,土元10克,十付。
2021年4月21号怀孕。
经方菁英评选125号
患者,女,55岁。
主诉:反复尿路感染两年,加重2个月。
现病史:近两年来反复尿频尿急尿痛,每次服用头孢、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控制症状,近两个月来服用以上药物无效果,腹部隐隐疼痛。
口渴但是不想喝水,口苦,口干,有头晕出汗现象,两肋部疼痛,大便一日一次,平时怕热。
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腻,舌下瘀络明显,脉弦细浮无力。
辨病性病位:
口干、口苦、头晕、两肋部疼痛、脉弦、定位少阳病。
依舌有齿痕,苔白腻,口渴,小便不利小便涩痛,小腹隐痛,脉浮细,定位阳明合并太阴。
辨多纲:苔腻,舌胖大有齿痕,不欲饮,为太阴痰饮水湿阻滞。
六经诊断:少阳阳明合并兼太阴痰饮水湿。
处方:小柴胡汤合猪苓汤 。
柴胡15,黄芩10,半夏10,党参01,生姜10,大枣10,甘草6,猪苓10,茯苓20,泽泻30,滑石30,阿胶6,三剂,煎服,一日一剂,三次温服。
二诊:3剂服完,诸症消失。
守原方继服5剂,5剂服完后随诊。诉服药第 一天的第二顿药后,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就有所缓解,三剂服完症状消失。病人直说中药真神奇,在新乡市大医院都治不好她的病、区区几付中药就消除了多年的痛苦。
经方菁英评选126号
马某,女,75岁。
2021年4月12日初诊。
主诉:胃脘至腹部疼痛,喜暖喜按半年余。
曾在某老中医处吃60付中药,在本院及郑大一附院住院治疗均无效,经人介绍来诊。
刻诊:胃脘及脐上疼痛,喜暖喜按,乏力,不思饮食,口干口苦,不口渴,嗳气,大便稀而粘滞不爽,日二次,粘马桶。
脉左寸弦,右细弱,舌质淡红而胖,苔白厚。
辨病性:阴症。
辨病位:厥阴病上热下寒,太阴里寒有水饮。
辨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茯苓饮。
柴胡20,黄芩10,桂枝10,干姜10,牡蛎10,天花粉15,茯苓15,党参15,白术15,枳实10,陈皮20,炙甘草10,三付,水煎服。
4月15日复诊:服第 一次即不冷了,胃也不痛了,大便顺畅不黏了。
现仍口苦口酸嗳气,只能喝稀的不能吃干的,脉舌同上。
上方加半夏15,焦三仙各15,厚朴15,五付。
经方菁英评选127号
仝某,女,49岁。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刘庄村。
初诊:2021年2月1日。
主诉:胃痛一月有余。
症状:病人自述胃痛一月有余,服用过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胶囊,元胡止痛片,效果不佳。
现症状:病人口苦,口干,口有时渴有时不渴,渴时不想喝水,无鼻塞流涕恶寒。
每天不定时胃痛,疼痛时揉一揉会缓解,大便1天2次微稀。
舌质胖嫩微暗,舌苔薄白微腻,边有齿痕,左脉沉细无力,右脉寸关微弦尺弱无力。
诊断:辨为厥阴病。
方剂:柴胡桂枝汤加失笑散加减。
柴胡15g,桂枝10g,干姜10g,花粉15g,牡蛎15g,黄芩10g,蒲黄5g,五灵脂5g,茯苓15g,半夏15g,5剂。
二诊:病人自述服了二剂后胃就不怎么痛了,只是胃里有点胀。
上方加厚朴15g三付续服,愈。
经方菁英评选128号
邢某,男,50岁。
食道癌术后2年,吃过多家中医大夫的药,疗效一般!
患者现吃饭不消化,嗝气,不向下排空,还伴有失眠,烦躁,无力!
口干口苦,大便稀,余阴。
舌红苔稍黄,脉弦细。
用柴龙汤去大黄,加旋覆花,三仙,八月扎,厚朴,服用7天。
无力,失眠,不消化,嗝逆全部减轻。
患者因为术后胃酸返流食道手术吻合口老是发炎疼痛,从来不敢停用奥美拉唑。
二次复诊,又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左金丸,鱼骨,瓦楞子,让其停掉奥美拉唑,服用七天,疼痛减轻。
患者一直在坚持服用。患者反馈比以前喝的任何一家的药都效果好!也能吃上饭了,也能睡着觉了!
可能以前的大夫都是抗癌药物,而我却转变了方向,以提高正气,调理脏腑为关键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其不意,收到好的效果,患者很满意,帮我介绍了很多患者!
经方菁英评选129号
患者孟某,女,56岁。
自诉:2015年冬季到2016年4月份咳嗽不止,中西医屡治不验,颇为痛苦,时至5月份天气转暖后症状自减,未予治疗。
2016年入秋以来天气转凉,咳嗽又起,并且遇冷后鼻周发痒、声音嘶哑不伴咽痛,遇热减轻,患者素有糖尿病病史。
刻诊:咳嗽,遇冷后鼻周发痒、双侧鼻窦区压痛明显,声音嘶哑不伴咽痛,遇热减轻。
体态稍胖,面白虚浮,双下肢皮肤粗糙,有瘀斑,舌质淡苔薄白腻,脉象浮紧重按无力。
六经辨证思路:
体态稍胖,面白虚浮,辨为阳虚。
咳嗽,遇冷后鼻周发痒、双侧鼻窦区压痛明显,声音嘶哑不伴咽痛,遇热减轻辨为太阳病;双下肢皮肤粗糙,有瘀斑辨为血瘀。
诊断为:咳嗽(阳虚感寒挟瘀)。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茯苓丸加苍耳子、威灵仙3剂,病情若失,续服3剂以善后。
经方菁英评选130号
王某某,男,55岁。
就诊来自述:经常熬夜,吃烧烤,冷饮等,生活不规律。
现症状:口苦,咽干,胸腹胀困,半年余,时轻时重。
舌苔厚腻稍黄,脉弦滑。
伴有腹泻,每日1到2次,睡眠差。
按马老师学习的六经辨证体系,诊断为厥阴病。上热下寒。
给方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柴胡20g,黄芩10g,灸甘草10g,桂枝10g,天花粉15g,干姜10g,牡砺15g,服用七剂。
二次就诊述:口苦,咽干大减轻。
腹泻,失眠不太明显好转。
在上方基础上加白术20g,云苓20g,龙骨20g,夜交藤15g,继服七剂。
第三次就诊来述:失眠,腹泻也好转很多,继服2周,打电话回访,病人非常感谢说痊愈。
通过学马老师的课我的思路更广阔灵活,我也感谢马老师的六经体系,出来神奇的效果。
经方菁英评选131号
四逆散加减治疗胆囊结石伴黄疸泄泻
刘某,男,77岁,山东人。
首诊: 2017年1月11日。
胆囊结石,黄疸20天,临朐县人民出院后来找中医调理。
现症见:面黄,晨起腹鸣胀,如厕胀轻,泄泻,色白(胆道梗阻)。
辅助检查:肝功,转氨酶高,舌水滑,淡青色,苔白腻,左脉紧。
处方:四逆散加减,中药饮片(单位:克)
柴胡25,枳实15,白芍20,炙甘草10,薤白15,桂枝10,茯苓10,淫羊藿12(代附子),当归10,三七5,5付水煎,一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每次200mL。
二诊: 2017.1.17。
面黄几乎消失,下睑黑。大便不白了,泄泻轻。
柴胡25,枳实15,白芍20,炙甘草10,薤白15,桂枝10,茯神15,淫羊藿12,当归10 ,三七5,3付水煎,一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每次200mL。
《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
炙甘草,炒枳实,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打粉,开水煮沸十分钟温服。或颗粒)。
咳者,加五味子(敛肺气)、干姜(温)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取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按语:
1.此患者没有咳嗽,未加干姜五味子,其他加减都用上了,且舌青大便白加三七当归。
当时的一个想法是不用姜味,薤白一味治疗泄泻能不能管用?
2.此方多治疗内脏疾病,平滑肌疾病,也有腚痛、腰腿痛,枳实治疗胀。
3.这种病人可遇不可求,实践证明仲圣的经验可复制,我是经方的搬运工。
经方菁英评选132号
来某,女 72岁,陕西咸阳人。
2020年10月20日,患感冒发热,咳嗽气喘,伴有胃痛纳差,服用中药治疗,未效。
10月26日,患者因持续高热不退,在家人陪同下至医住院治疗。
检查发现肺部大面积感染,诊断为重度肺部感染。
10月27日,经医院多科室专家会诊,使用退烧药和重剂激素药治疗,用药后患者患者出现汗出、皮肤湿冷、四肢厥冷,胃部胀痛,体温一度降至35℃以下,引发休克。
医院诊断:为风湿性或病毒性肺炎合并心衰。
10月28日转入ICU治疗,在ICU内结合相关检查诊断为真菌性重症肺炎,经对症治疗后,患者仍持续高热不退,且大小便不通,自主意识丧失,多次下发病危通知书。
11月1日晚,家属请我到医院会诊,查体,患者全身重度水肿,脉沉细近扪不到,大小便不通。
处方:附片30g(先煎),干姜15g,炙甘草15g,生晒参15g,山茱萸30g,龙骨30g,牡蛎30g,葶苈子120g,羌活12g,威灵仙15g,大枣12枚,三剂,一日一剂,少量多次胃管下服。并嘱停用所有抗生素。
患者用药一剂后,出现多次泻下漆黑粘痰及水液,体温随之恢复正常。
11月2日从ICU转出至心内科,此后三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逐步恢复。
11月6日出现咳嗽、咯痰困难,头晕如坐舟船,烦躁,脉沉细数。
予:茯苓 120g ,炙甘草60g ,干姜45g,附片45g(先煎),生晒参30g,三剂,一日一剂,少量多次服用。
患者服用后,头晕、烦躁消失,后经对症治疗后出院,目前恢复良好。
本病例中一诊,患者属少阴病重症,阳气暴脱,予四逆汤回阳救逆,关键在于合上大剂葶苈大枣泻肺汤,患者一泻而大小便通畅,体温恢复正常。
二诊时,患者阴阳两虚而出现烦躁,予茯苓四逆汤治之效佳。
此病例可充分说明中医绝非慢郎中,关键时刻是治病救命之良法。
经方菁英评选133号
王某,男,8岁,2020年10月19日来诊。
主诉:近一年来烦躁多动,上课小动作多,做事丢三拉四。
患儿近一年来,烦躁不安,睡眠多梦,自汗,微恶风,乏力无神,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二便调。
辨病位病性:汗多,恶风,脉无力,为太阳病。
烦躁不安多动,睡眠梦多,合并少阳病。
六经诊断: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9,芍药9,生姜9,甘草6,大枣9枚,龙骨15,牡蛎15,5付,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忌辛辣冷食。
二诊:五剂服完,烦躁多梦改善,上课仍有注意力不集中,恶风自汗减轻,原方不变,又进七剂。
月余又电话回访,患儿无烦躁不安,上课专注力如常。嘱其调畅情志,注意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半年后复回访,如常。
经方菁英评选134号
余某,男。81岁。初诊:2020年12月20日。
主诉:尿血3个多月,在县医院检查治疗半月余效果不佳,医生告知需要手术治疗。
经CT和超声检查显示左侧肾盂明显积水,肾皮质受压,左侧输尿管中下段密度增高,右侧未见异常。
本人及家属考虑年龄过大不想做手术,所以听别人介绍来我门诊就诊。
刻诊:
一、望诊:
1、患者的精神状态尚可,有贫血貌,神志正常,活动自如。
2、患者舌质淡,舌苔黄厚腻。见照片。
二、闻诊:可闻及患者唉声叹气,自述总不想活。
三、问诊:
1、问患者的饮食情况:不思饮食。
2、问患者的睡眠情况:患者睡眠不好、易醒、易做梦。
3、问患者的二便情况:患者大便易干,日一行,有时两日一行,小便有时候稍困难。
4、问患者口渴饮水情况:患者无明显口渴。有时也想喝开水。
5、患者的其他情况:平时不易汗出。早晨有口苦、口干,有时心慌胸闷,无鼻塞、流涕、发热等。冬天稍有怕冷。
四、切诊:两脉沉弦滑有力,右尺脉稍弱。手凉。
辨证论治:
1、首先采集患者四诊信息:根据患者的四诊信息,患者没有明显的表证,有半表半里和里证的症候。如患者的早晨口苦、口干、心慌胸闷,大便干等。
2、辨病位:半表半里证和里证。
3、辨病性:根据患者的四诊信息、脉诊、舌诊等总体诊断为偏阳证为重,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大,手凉,加上右尺脉稍弱。还有一点阳气不足。
4、辨六经:从患者整体辩为少阳阳明合病。
5、辨方证: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6、确立处方:党参20克,茯苓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肉桂20克,磁石20克 ,黄芩20克,姜半夏60克,柴胡60克,大黄30克,仙鹤草60克,制附片30克,生姜20克(切片),大枣6枚(撕开)。
煎药服药方法:一副药用冷水1600毫升泡大约4个小时至药泡透。
大火开后小火熬至大约45分钟左右剩余600毫升分三次一天热服。
二诊:
患者于12月30日来诊,患者自述喝了5付药后尿血明显减少了,7付喝完就看不到尿里有血了。身上也有劲了,睡眠也好多了,吃饭也好一些了。
刻诊:患者脉象还是弦滑有力,舌质淡,苔厚腻。续方七付,按照以上服用方法。
患者三诊时一切都好。
刻诊:舌质淡,舌苔薄,稍腻,脉象弦有力。
上方去掉大黄续方七付继续按照原来服用方法服药。后来电话随访尿血一直未有,饮食睡眠基本正常,患者自述想停服药观察一下情况。
经方菁英评选137号
大柴胡汤石淋医案
范某,男,52岁。
2021年4月3日晚8点10就诊。
诉右侧腰痛牵涉右下腹胀痛,当日下午在附近医院行B超检查示右侧输尿管结石,轻度肾积水。
刻下症见:右侧腰痛牵涉右少腹胀痛2天,两胁苦满,口干,口苦,舌质边红,苔黄腻,脉双关弦,纳可,小便涩痛,大便二日一行。
六经辨证:诊断为少阳阳明合病。
处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半夏9克,枳实10克,白芍30克,大黄6克(后下),甘草6克,车前草15克,海金沙30克,5剂,于当地同仁堂药店抓药代煎,当晚服一包。
4月5日晚电话告知小便时结石已下,腰、腹痛消失。
嘱明日行B超检查,4月6日上午告知B超检查结果:双肾无异常,无肾积水。
在临床上石淋症多见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证、太阴阳明合病猪苓汤证,当然亦有六味地黄丸等证,临床上应当按六经辨证原则来运用。
经方菁英评选138号
主诉:咳嗽2年余。
现病史:晨起后及低气压时尤重,或遇凉加剧;咳白粘痰,量多;
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滑。既往体健,吸烟30余年,近年每日40支余。
曾服多剂温化之药,效不显。今转诊于我处。
病机分析:内生痰湿,上储于肺,宣肃失常,故见本证。
患者嗜烟多年,烟性辛燥,zui易炼津熬液,转生痰湿;肺本为娇脏,喜润恶燥,zui易为辛燥之邪所伤。
肺体受损,兼有邪阻,故失于宣肃而见咳嗽咳痰之症。前医投以温化之品,而效不显,虑有化热之势。
中医诊断:咳嗽 痰湿阻肺,宣肃失常,久郁化热。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则治法:寒温并用,宣肃肺气。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合温肺汤加减。
麻黄10g,石膏30g,甘草10g,杏仁1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黄芩15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5g,五味子15g,半夏10g,陈皮15g,细辛3g,旋复花10g(包),荆芥10g ,7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上方迭进7剂后,咳嗽无明显减轻,时咽痒胸闷不舒;舌淡苔白脉滑。收效不显,虑己辨证无误,再三思之,主法不变,兼以疏利三焦。
更改处方如下:
黄连12g,干姜15g,黄芩12g,制半夏10g,蝉蜕15g,柴胡10g,党参15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白前12g,桔梗10g,浮萍20g,鱼腥草60g,桑皮30g,当归苍术各12g,七剂。
三诊:七剂后咳嗽愈,咽痒消失,无胸闷不适等症,舌淡苔白腻,脉滑。上方继服。
诊疗效果评价:本病例诊疗思路明确,疗效良好,若患者能谨从养生之道,预后良好。
按语及体会:以温化之剂疗之,效不显,又以寒热并用之合方再治,疗效又欠佳;
思绪一转,进“半夏泻心汤”和“小柴胡汤”加减,以达辛开苦降,疏利三焦,寒热并除。之所以收效,仍在于识病机,断病性。
一,肺胃相关,气机相通。
二,寒热并存,兼行并治。本案主症为“咳而胸闷”,寒热倾向不著。
经方菁英评选139号
症状:血压高,高压150,血脂去年体检5.6,眼干涩,血糖餐前7~8餐后11-14点,空腹7点左右,出虚汗,出汗较多。每年大概发生一次大便非常多,拉大便时全身无力,满身大汗,大便稀。每天晚上心里难受出汗(下半夜盗汗情况多些,有时上半夜),白天一着急就出汗。
左关重按弱弦右沉滑。
乌梅丸:乌梅30克、细辛3克、干姜15克、当归15克、附子20克、桂枝20克、黄柏5克、黄连5克、人参20克、蜀椒20克,七付。
药后反馈良好。
患者08年切除子宫后一直盗汗至今,
白天一着急出汗也好多了,晚上盗汗也基本好了。
师妹请教为何乌梅丸治疗盗汗?
一,此病时间久,久病考虑三阴,
二,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属于下半夜的时间,应了厥阴病阴尽阳出之象。此病人全天汗多,白天一着急就出汗,晚上上半夜下半夜都有汗,不过下半夜情况多,故辩为厥阴
三,该患者“左关重按弱玄 右沉滑”,伤寒原文“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李士懋老认为:“玄而安之无力”为乌梅丸之脉象关键。
三篇公众号文章同发,给读者朋友参考,建议先看姜建国教授文章了解厥阴病然后看李士懋老师的文章学会如何应用乌梅丸,zui后看本案就很容易理解。
厥阴千古疑难,笔者不揣浅陋,学术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同道多担待。
补充说明,此文可以与本人之前讲的温脾汤合看,厥阴一虚一实之妙,在于乌梅温脾之转化。
经方菁英评选101号
王某,女,26岁 2020年11月2日
主诉:流涕,打喷嚏,痰多
表现为流清涕,打喷嚏平素白痰多,感冒这几天痰更多,微发热37.6℃,恶寒,不出汗,头晕,咽不疼,无口干口苦,大便不成形黏马桶,一天一次,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厚腻齿痕,脉浮紧滑
分析:本案患者有恶寒发热,流涕,确定有表证,脉浮紧是表阳证,又没有汗出所以给予麻黄汤先解表
处方 麻黄汤加减
具体用药:麻黄9 g桂枝6g 杏仁6g 甘草 3g陈皮 15g 清半夏10g
3付 水煎服 日2次 嘱咐患者吃完药再来复诊
11月5日
二诊:恶寒发热症状消失,流涕,喷嚏症状消失,痰渐少还有白痰,大便不成形,舌淡白齿痕,脉滑
分析:吃了三付麻黄汤基本上表证已解,目前就剩痰多,大便不成形,属于太阴里证
处方:外台茯苓饮加二陈汤加减
陈皮15 g清半夏15 g茯苓20g 甘草10 g党参10g 炒白术15g 生姜10g 7付 水煎服 日2次
11月12日三诊:白痰基本好多了,偶尔还有,大便成形了。舌淡红齿痕,脉滑上方继服一周巩固。
经方菁英评选104号
患者:范某,男,46岁 初诊:2020.3.10
主诉:入睡困难2月余。
近2月来,患者入睡困难,心烦,上 床后感双下肢不适、活动后好转;睡眠浅,入睡后易惊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疲倦貌;口苦,无明显口干;平素情绪急躁、易发脾气;胃脘部、左侧下胸部胸闷不适;大便日行,偏干,小便偏黄;舌淡暗苔薄,脉弦滑有力。
辨证:患者口苦、无明显口干,平素情绪急躁、易发脾气,辨证属少阳;患者心烦,大便日行、偏干,小便偏黄,辨证属阳明;患者胃脘部、左侧下胸部胸闷不适,辨证为太阴;患者脉象总体有力,属实证,故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符合:《伤寒论》第107、77条及《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第6条所述部分症状。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 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栀子豉汤、橘枳姜汤加减,7剂。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15g、生姜10g、太子参15g、红枣10g、桂枝6g、茯苓20g、熟大黄6g、龙骨20g、牡蛎20g、煅磁石20g、焦栀子9g、淡豆豉12g、陈皮15g、枳壳10g
复诊:2020.3.17。
患者精神状态好转、无疲倦貌,诉入睡困难好转、睡眠质量好转,口苦好转,上 床后双下肢不适感已消失,小便没之前那么黄了,之前情绪急躁、易发脾气,现在脾气没之前那么急躁了。
患者诉胃脘部、左侧下胸部胸闷不适已经10多年了,现在已经基本好了。
考虑首诊辨证准确,故继续前方加减治疗,考虑患者少阳阳明之热已经有所减轻,故减少黄芩、栀子、淡豆豉的用量。
经方菁英评选105号
患者:吴某,女,84岁。
初诊:2020年11月2日。
主诉:反复上半身汗出20余年,加重1月。
症状:上半身汗出,以背部、双上肢、腋下、颈部、双乳下为主,活动后、入睡后(夜间可汗湿4-5次衣服)、进食后明显,汗无色无味,双腋下烧灼感;恶寒,以背部为甚;
头昏、无头痛,无恶心呕吐;
口苦、口干,欲饮少量温开水,四肢末梢冰冷,睡眠差,夜晚2-3小时,饮食少,大便溏稀2-3次,小便正常。
辨证思路:
1、四诊合参:焦虑状,精神差,面色白,口苦、口干,欲饮少量温开水,舌胖大,边有齿痕,色淡红,舌质润,苔稍黄腻,脉弦细;
2、辨病性:根据患者面色偏白、精神差,恶寒;口苦、口干,欲饮少量温开水,四肢末梢冷,双腋下烧灼感;大便溏稀;脉弦细;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润等改变,考虑患者以阴证为主,兼有阳证;
3、辨病位:半表半里;
4、辨六经:厥阴证兼气阴两虚;
5、治法:和解寒热,益气滋阴固表;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牡蛎散。
方组:柴胡10克,桂枝12克,干姜10克,瓜蒌根30克,黄芩10克,煅牡蛎30克,煅龙骨30克,黄芪30克,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炙甘草10克。
先开3付,两剂后晨起查房患者诉昨晚入睡6小时,未汗出;进食热稀饭后仍有汗出,但较平时轻。嘱患者调整情绪并告知患者只要安心配合肯定会更好,建立患者信心。
现患者连续服用六剂后汗出白天明显减少,夜晚未再汗出睡眠可以增加至八小时;
无口苦口干,双腋下烧灼症状也缓解8成。
感悟:本人自2017年开始断断续续学习经方,只要时间允许就会调班外出学习,通过经方的学习让自己中医疗效也提升了不少。
2018年在武汉经方班认识了马家驹老师,后面也购买了马家驹老师的(左手伤寒右手温病)网络课程,再次一次学习伤寒和温病。
8月的长沙课程马老师更是系统的把伤寒知识系统的讲解了,对以前一些不太理解或者理解的不太到位的条文再用马老师的理解方式梳理了一遍,回到工作岗位用学到的方法应用到临床收获到的都是满满的惊喜,但同时又认识到很多的不足,所以激励自己想跟着马老师更深。
经方菁英评选106号
患者:李某。性别:男。年龄:53岁。初诊:2020年9月24日。
主诉:双下肢浮肿、腹部浮肿反复发作一月余,没有器质性病变。
辨证思路:
1.详细而准确收集四诊信息:有口干口苦,饮水多,喜热饮,尿少,大便正常,舌紫暗红,苔白腻,脉沉取有力。
2.辨病位:口干口苦,孔窍属半表半里。
3.辨病性:脉沉取有力为实,病性属阳。
4.确定六经:半表半里的阳性证即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5.确定治法:少阳治法是和解。(少阳不可汗、吐、下)。
6.辨方证:四逆散。
小便少病位属里,喜热饮、大便正常,病性病阴。虽按压没有凹陷,小便不利可导致水饮内停。
故辨为里位、阴性的、太阴病的水饮内停。辨方证为五苓散证。(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马老师讲,痰饮水湿有咽部症状的宜半夏厚朴汤;有胃脘部症状气机不利的宜外台茯苓饮;有少便不利的宜五苓散。“痰饮水湿三方证"。
综上辨为:少阳太阴合病。
处方:四逆散、五苓散合方。柴胡20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茯苓20g,生白术10g,泽泻20g,猪苓10g,炙甘草6g。
二诊:2020年10月1日,服药7付,肿消大半,原方续服7付,前后对比。
感悟:本人多年来一直坚持用纯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看过很多中医相关书籍,也听过不少老师的课程,感觉在辨证上还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状态;受疫情影响一直在家翻看各类书籍、临床笔记等。
今年3月在机缘巧合下购买了中医在线马家驹老师的私塾班,听了详解伤寒论398条113方的课程以后,对伤寒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今年8月有幸在长沙参加了中医在线组织的《马家驹经方医学训练营》,马老师把伤寒论整体的梳理了一遍,学会构建自己的六经辨证体系,感觉自己在中医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感谢中医在线、感谢马家驹老师!
经方菁英评选107号
月经不调案
患者:吴某。性别:女。年龄:42岁。初诊:2020年8月20日。
主诉:月经不明原因推迟两个月未至,未怀孕。
刻诊:体型中等偏瘦,脸色淡黄偏暗,口干,咽干无口苦,喜冷饮,食纳可,易饥饿,出汗正常,大便每日一行,成形,夜尿一次,睡眠好有做梦,偶有胸闷心慌,平时心烦易怒,不怕冷手足不凉,下肢无水肿,皮肤稍干,毛发稀 少,舌淡红苔薄白略干,舌下瘀络明显,脉弦细有力。
既往:月经量不多,颜色正常,偶有痛经,血块少,5-6天净。
辨病性:属阳证。
辨病位:属半表半里阳证。
辨六经:属少阳证夹瘀 。
方选: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证,柴胡15g,枳实15g,赤芍15g,炙甘草15g,桂枝15g,茯苓 15g,桃仁15g,牡丹皮 15g,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
结果:上药服五剂,患者上门告知月经已至,是否服余药,嘱量少可服量多停服。
相关条文:
《伤寒论》【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金匮要略》【20.2】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经方菁英评选108号
咳嗽病案(寒饮伏肺证)
患者:郭某,回族,男,23岁
初诊:2017年10月14日
患者三周前因天气骤变而感冒,在附近社区门诊输液4天(具体不详),发热恶寒,咽痛等证已消失,但咳嗽一直未愈。来求诊前,曾自服麻杏止咳片、咳特灵等中西药(具体不详),并在社区输液治疗5天(具体不详),咳嗽不但未愈竟又加剧,遂来我院就诊。
刻下:咳嗽频繁,咳吐泡沫痰,头昏重痛,胁肋部胀满疼痛,咳则腹部掣痛,咳嗽日轻夜甚、难以入眠,自言背部有如水滴感,平卧时满闷咳嗽咯痰尤甚。饮食尚可,二便可,舌体大有齿痕,苔稍厚而滑,脉滑。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右肺下段可闻及少量细湿罗音。
诊断:咳嗽病,寒饮伏肺证。
治法:温肺化饮,祛痰止咳。
处方: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茯苓20克,桂枝15克,生白术10克,苏子12克,细辛5克,干姜10克,前胡15克,葶苈子30克(包煎),炙甘草10克,大枣30克(掰开)。6付,日1付水煎分温3服。
服药2剂,患者致电反馈:咳嗽加剧,咳吐大量清稀蛋清样痰,嘱其继续服药,咳嗽加剧排痰增多为寒饮外排。
2日后致电回访,咳嗽咯痰明显减轻,胁肋胀痛,腹部掣痛,背部水滴感等基本消失,夜间可以安睡。
二诊:咳嗽已愈,予苓桂术甘汤原方3剂温肺化饮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为过用抗生素,感冒虽得以速愈,但重寒伤肺,冰伏津液而成留饮,寒饮迫肺发为久咳。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患者胁肋部胀满疼痛,更言背部有水滴感为此案辨证之证眼,不容忽视。
饮为实邪,阻滞肺气,使肺之宣肃失司发为久咳,故用苓桂术甘汤温化寒饮,直指病机,配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苏子,攻逐有形之痰饮;
再用细辛、干姜加强温肺化饮之功。
前胡苦辛,善有宣降之能,可理气化痰宣散冰伏之留饮。
据国医大师周信有先生经验,前胡尤善清细支气管之痰,对肺部有细小啰音者效佳,今用之肃清细支气管,祛除痰饮务尽,不留后患。
现代人为了追求感冒速愈往往超量滥用抗生素,易致重寒伤肺、伏饮于肺而成支饮,苓桂术甘汤为痰饮病的通治方,配合能泻肺中痰饮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感冒后久咳寒饮伏肺证,多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经方菁英评选109号
刘某某,男,65岁。
主诉: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天出现腰背部及双下肢刺痛,麻木,难以忍受,伴双下肢活动不利,站立不稳,畏寒无发热,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素问 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该患者素体虚弱,正气不足,风寒湿泄气邪入侵肢体,经络闭阻,不通则痛。风寒湿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抑制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症,表现为疼痛、麻木、肢体活动不利。
中医诊断:痹症,风寒湿痹。西医诊断:1.腰椎管狭窄。2.原发性单侧髋关节痛。3.手外伤术后治则: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附子,柴胡20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茯苓10g,龙骨15 g,牡蛎15g,大黄15g,干姜10g,大枣15g,附子6g。
按语:本案证属风寒湿痹,因风寒湿邪留着,且日久耗损正气,实中夹虚之候,故从标治,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加附子温阳。
经方菁英评选110号
李某,女,48岁,2021年3月8日初诊。
主诉:心悸喘咳,不能平卧,胸闷气短二年。
四诊信息:血压238/130mmHg,在某医院诊为“高血压,肺心病”,平时经常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心痛定、阿司匹林等药,平时只敢坐着睡觉,口渴夜间加重,不欲饮水,喜热饮,畏寒肢冷,头晕乏力,时有耳鸣,平时心情烦闷,失眠多梦。后背当第三胸椎到第七胸椎处发凉发沉发紧,腰椎间盘第3.4.5椎突出,疼痛,遇凉加剧,每晚醒时和晨起时烘然汗出,尿频尿急,咳则尿出,大便一天一次。
舌淡体胖水滑,边有齿痕苔微黄腻,脉沉滑。
六经辨证:
1、畏寒肢冷,后背及腰部发凉疼痛,汗出等,为太阳病。
2、口渴,心烦,尿频尿急,苔黄等,为阳明病。
3、不欲饮水,喜热饮,乏力等,为太阴病。
4、舌淡体胖水滑边有齿痕苔腻,高度提示为痰饮水湿病。
水气凌心,则心悸;水饮射肺,则咳喘;平躺时上水饮上犯,故此时心悸,喘咳更甚,故不能平卧;水饮上犯头部,则头晕耳鸣;水饮上犯清窍,则失眠多梦。
因此辨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处方:五苓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猪苓20克,泽泻20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桂枝15克,全瓜蒌30克,薤白15克,法半夏20克,车前子30克,薏苡仁30克 七剂,水煎服,忌生冷辣凉烟酒茶,尤其要忌生冷寒凉之物。
二诊:3月17号,患者言非常有效果,终于能躺着睡觉啦,诸症俱轻,唯失眠多梦没有缓解,肚子有时咕噜咕噜响,舌淡体胖薄白苔,脉沉弦,要求续服汤药。测血压180/110mmHg,考虑其腹部症状,仍为痰饮水湿,因此仍使用上方,加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白薇15克,续服七剂。
4月2日该患者带了一位失眠患者来,称自己现在身体感觉轻松太多了,因此给介绍来一位患者。
经方菁英评选111号
何某,男,3岁 ,2021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烧两天,zui高38.6度,自行喂两次退烧药没有明显改变。
刻下:38.4度,口腔、咽壁多处小脓点,咽痛,发热不恶寒,无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纳差,大便1-1,黏,有少量汗出,寐差,烦躁,精神一般,舌苔微黄厚腻,脉滑。
证属:少阳夹湿温病。
治则:和解少阳、分消湿热。
方选:小柴胡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胡12,黄芩6,生姜9,法半夏6,党参9,茵陈9,滑石6,射干6,苍术5,薄荷3,豆蔻3,藿香3(后下),桔梗6,连翘6,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两小时一次,频服。
次日回访:一剂热退,精神恢复。
4.18回访:三剂溃疡消除,纳可。
当下正是南风天,家长给小孩喂食水果与牛奶等滋腻寒凉之品,脾虚运化无力,导致湿困于脾,人与自然相统一,体内升发之力不足,看这舌苔,跟家里晾不干的衣服是同一个概念,病菌较适宜滋生的环境,此时不可一味的使用退烧药治标,湿不去,就会造成湿裹住热,而热不得退,治病求本,改变身体内环境,方可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此病机为:外邪侵入少阳,正邪相争,少阳枢机不利,进而影响脾胃之故,无论是合病、并病,依法应主治少阳,偏于表的,可以柴胡剂与解表剂合方,不可单发汗,不行,偏于里的,可以用柴胡剂兼用攻里方药,不可只攻里。
组方着眼于给邪以出路,处处注意气机的流通。
小柴胡汤不仅和解少阳退热,还能扶正达邪,调达三焦,通过调和枢机的这个手段,使气机通达,从而使三焦通利。
因为甘甜之味碍脾,所以方中小柴胡汤去大枣、炙甘草。
热重于湿 选“甘露消毒丹”合方加强化湿:
一组是芳香化湿的藿香、白蔻仁、苍术而散湿,使气机流通,湿邪不聚。
针对热邪:
一组是轻清上焦的连翘、薄荷、射干,清热侧重宣透;一组是清热利湿的滑石、茵陈,清热侧重导下。
本方针对湿温时疫而设,但组方时并没有过分强调解毒。湿热清化,气机流通,热不得聚,不解毒而毒自散。
经方菁英评选112号
傅某,男,53 ,2021年2月26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2月余。
曾静脉注射及口服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复查血常规未见异常,故寻求中医治疗。
症见:咳嗽、偶有涎沫、夜间加重、项背不舒。
胸闷,心悸,多汗、夜间尤甚、枕被均湿,汗出不寐、偶有心烦,患者消瘦、面黄、乏力、平素手足不温,无明显恶风恶寒,无口干口苦,小便可,大便日4次、不成形(大便不成形三十余年)。舌淡水滑苔微黄、咽微赤,脉浮滑微数。
患者咳吐涎沫、项背不舒、脉浮,虽病程日久且无明显恶风恶寒,但仍考虑有表证存在。
患者咳吐涎沫、胸闷、且消瘦、面黄、乏力、手足不温、便溏、舌淡水滑均提示属太阴证且有痰饮水湿证。
外邪激动里饮,属太阳太阴合并;患者有心烦、苔微黄、咽微赤、脉浮滑微数之热象,故有阳明证。
患者心悸、多汗、夜间尤甚考虑表未解且阳浮于外。
诊断: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方剂:小青龙加石膏汤、桂甘龙牡汤加减。
细辛9克,姜半夏12克,甘草12克,五味子12克,干姜8克,桂枝15克,麻黄9克,白芍12克,龙骨18克,牡蛎18克,苍术18克,地骨皮12克,石膏30克,桔梗18克,3剂,水冲服,1次1袋、日2次,服药后多饮暖水。
二诊:2021年2月29日。
自诉咳嗽较轻明显减轻,心悸、多汗均好转,仍有夜间潮热。舌淡水滑、苔薄,脉浮滑。
诊断:太阳太阴合病。
方剂: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细辛9克,姜半夏15克,甘草12克,五味子12克,干姜8克,桂枝15克,麻黄12克,白芍15克,大枣15克,生姜12克,炒苦杏仁12克,姜厚朴15克,地骨皮12克,麦冬15克,牡蛎18克,3剂,水冲服,1次1袋、日2次,服药后多饮暖水。
服药后上证均减轻,偶有咳嗽,舌淡水滑、脉缓,后续服中成药小青龙颗粒3天后未见咳嗽。
感悟:虽然外感日久,但根据患者表现有表证者仍需解表;患者平素即有太阴病痰饮水湿内停之表现,在治疗外感病时不忘内伤基础,若患者进一步治疗应注重调理体质;
传统认知认为中医疗效缓慢,但是只要辨证选方正确,尤其在表证治疗上,常能做到一剂知两剂已。
经方菁英评选113号
经方治疗发热案
周女士,女,29岁,我的一个规培生。
主诉:发热、鼻塞、打喷嚏、流清涕1天。
患者自诉昨晚上在宿舍洗衣时因衣着单薄而受凉,睡前出现怕风、怕冷、鼻塞、头晕等症状,但当时未发热,故未予重视。今晨起床后上述症状加重,测体温37.8°C,声音嘶哑,鼻塞、打喷嚏、流清涕。故中午诊治。
现症见:神志清,精神尚可,自觉怕风、怕冷,zui高体温37.8°C,基本不出汗。
头部昏沉不适,声音嘶哑。鼻塞,晨起加重,中午或者穿厚衣服则鼻塞缓解,频繁打喷嚏,流白色清涕,量较多,低头时就能感觉到清涕流出。
后背部沉紧不适,无咳嗽、咳痰。饮食稍差,不予进食。但进食后无明显腹胀、烧心等症状。
无口苦、咽干、口渴等症状。无恶心、干呕、心烦等症状。大小便正常。
舌体稍胖大,边有齿痕,舌尖红,舌苔薄白舌根处略厚略黄,脉浮。
辨证过程:先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的尖 端。
1、先不管患者是否有明显的受凉史。
但看目前的症状:恶寒、无汗、恶风,后背酸沉不适,脉浮数---典型的表证。
再辨阴阳:利用八纲的知识辨阴阳。患者发热,脉浮数,精神状态尚可,舌苔无明显的津液亏损表现,机体无明显的功能沉衰的表现---故诊断为阳证,热证。
因此,患者目前有在表的阳证,实证。也就是表阳证,表实证。(这就是经方辨证的特点:一切以临床反应为辨证的依据,而不是靠病因诊断,也不能靠推理)。
2、再看其他的症状。
无胸胁苦满、口干、口苦、心烦症状---无半表半里证。
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舌边有齿痕,不欲进食---故考虑里证。但无口渴、心烦等症状,故不是阳证。----故考虑为病位在里的阴证,也就是里虚寒证。
3、患者鼻流清涕,量较多---考虑饮邪为患,结合前面判断的里虚寒证,考虑是由于里虚寒引起的痰饮为患。
整体辨证就是:表阳证合并里虚寒夹饮邪。也就是所谓的:外寒里饮。
治则:汗法。外解表邪,内化饮邪。
zui后辨方证:外寒里饮以治疗怕冷、发热为主证的方剂有哪些呢?-----小青龙汤。
脏腑辨证就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又合并外感寒邪。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也可以理解为葛根汤加减)
葛根30g,麻黄9g ,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细辛3g,清半夏12g,党参12g,生石膏20g,自备生姜4-5片,大枣10个,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效果:
患者大约中午13:00取药,大概16:00左右服用一次,然后加盖被子取汗后自觉鼻塞明显缓解,流清涕也有所减少,怕冷怕风症状有所缓解。夜间睡前再次服用一次。次日晨起上班时自觉声音嘶哑明显缓解,基本不再怕冷怕风,鼻塞、流涕消失。
嘱咐可以停药,但考虑到不想浪费药物故三剂均口服。症状痊愈。
思考:
1、此案如果用其他的处方会不会更好?
2、生石膏有没有必要加入呢?
3、若加入干姜和五味子会不会更好?
刚问完病史,心中窃喜,典型的葛根汤,但又感觉葛根汤解决不了患者的大量清涕的问题,故就加入了细辛等化饮邪的药物。根据舌苔和不予进食----考虑平素里虚寒,故加入党参防止进一步传里加重里虚寒。同时葛根汤中的生姜、大枣也能健胃。
因舌尖偏红--故考虑再三不敢加入干姜和五味子。同时担心整张处方过于温燥而加入了20克生石膏。加着加着感觉小青龙出来了。
4、我的感悟是:具体哪个方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间的证。“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否则症状不会缓解这么快。
经方菁英评选114号
苟某,男,81岁,2021年1月17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水肿1月。
刻下症:患者神清,精神差,口干舌燥,口渴喜饮,但饮水量少,发热,无恶寒,无法入睡,睡眠时感“猫爪样”难受,自觉右侧腹痛,无压痛,行走腹痛减轻,坐下和躺下加重。
双下肢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食纳差,解小便无力,总是尿液滴在裤子上,小便色黄,大便干,舌质红,苔白厚微腻,脉滑数有力。
补充病史:患者平素大便干,需开塞露辅助排便,既往患者胆囊切除史,急性胆管炎病史,高血压病史,平素予药物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平稳,2020年1月7日于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住院完善冠脉CTA、心电图、心脏彩超,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II级、高血压病(2级 很高危)”,腹部CT、肝肾功、血脂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给予支持治疗后2021年1月17日建议患者办理出院。
因双下肢水肿、大便干、无法入睡、“猫爪样”难受未能解决,打电话要求我给开中药治疗。
一诊:该患者系笔者亲大姨父,初诊我仍是采取脏腑辨证思维,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考虑患者81岁老年男性,精神差,双下肢水肿、腹痛、解小便无力,纳差,口干、口渴喜饮、饮水少、舌苔白厚微腻、脉滑数有力为一派脾肾阳虚衰、水湿内蕴之象,水湿内蕴,津液不得上乘见口干、口渴喜饮、饮水少,忽略了明显的热象症状。
直接给予真武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合五脾饮:具体药物:藿香10g,砂仁20g,陈皮20g,法半夏15g,茯苓40g,党参20g,生白术15g,制附片10g(先煎),白芍10g,干姜10g,大腹皮20g,茯苓皮20g,桑白皮10g,炙甘草10g,1剂450ml,每天3次,每次150ml。
二诊:2021年1月18日笔者前往心内科看望患者,述昨晚夜间更加难受,无法入睡,查体见双下肢水肿较昨日加重。
回想处方,自知考虑不周,处方不妥,虽患者仅服药2次,自身感觉变化较服药前加重不明显。笔者立刻重新收集信息,写于纸上,认真分析。
刻下症:患者神清,精神差,口干舌燥,口渴喜饮,但饮水量少,发热,无恶寒,无法入睡,睡觉时感“猫爪样”难受,自觉右侧腹痛,无压痛,行走腹痛减轻,坐下和躺下加重,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至踝关节处,食纳差,解小便无力,总是尿液滴在裤子上,小便色黄,大便干,舌质红,苔白厚微腻,脉滑数有力。
按六经辨证思路:
1、详细采集四诊信息:包括以上二诊所有症状。
2、辨病位:患者无头项强痛、恶寒、脉浮、鼻塞流涕等除外表证,无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除外半表半里证,那么病位在里,是里证。
3、辨病性:患者口干舌燥、口渴喜饮,发热,无恶寒,睡觉时“猫爪样”难受系热扰心神、心神不宁、不得入寐,双足心发热,小便色黄,大便干,为热证,脉滑数有力,为实证,辨阴阳落实到虚实、寒热上,此属阳证。
4、辨六经:在里的阳证---阳明病,阳明里热腑实轻证,痰湿里热内蕴中焦,水湿下注。
5、确定治法:阳明病—治以清解阳明里热。
6、处方:小承气汤+白虎汤+黄连温胆汤,
具体药物如下:
知母20g,生石膏50g,西洋参20g,枳实20g,厚朴20g,酒大黄10g,陈皮20g,茯苓20g,法半夏15g,黄连10g,竹茹15g,大枣20g,生姜10g,粳米100g,炙甘草10g,生姜皮15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 ,2剂,2日1剂,每天3次,每次150ml温服。
三诊:2021年1月22日患者打来电话述:无口干舌燥、口渴,无睡眠时“猫爪样”难受,无发热,无 双足心发热,食纳稍转好,夜间可睡眠约3小时,右侧腹部痛减,但仍稍痛,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夜尿频数,小便稍黄,大便自解1-2次/日、偏稀。
因患者已回老家,我为体会脉象,下班后专门驱车前往。
细品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缓和平稳,关脉弦。
病位仍在里,阳明里热已清、无阳明腑实,但阳明里热炽盛,而致少阳郁热未解,加之关脉弦。
予小柴胡汤清解郁热,清里热力量稍强致里虚证之太阴病,予厚姜半甘参健胃和中,加五皮饮利尿消肿,加白芍缓急止痛,
具体处方如下:柴胡15g,党参20g,法半夏15g,黄芩10g,大枣15g,生姜10g,厚朴20g,大腹皮20g, 生姜皮20g,茯苓皮20g,陈皮20g,冬瓜皮20g, 炙甘草10g,白芍30g, 3剂,2日1剂,每天3次,每次150ml温服。
四诊:患者双下肢水肿消退,大便自解,1次/天,无需开塞露,觉乏力、右侧腹部仍稍疼痛,夜尿频数,纳欠佳,睡眠欠佳。
辨证论治给予厚姜半甘参、香砂六君子、平胃散、桂枝茯苓丸等调理2月,患者以上症状明显缓解,心情愉悦。
经方菁英评选115号
王某,女,22岁。
口腔、外阴溃疡4个多月,同时或交替发作,曾经输液治疗效果不佳,来诊。
诊断:为白塞病,又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白塞病。
又来诊,患者除了口腔溃疡和外阴溃疡外无其他不适,舌体胖大,有齿痕,苔厚腻微黄,脉滑数,
诊断:上热下寒厥阴病,甘草汤心汤加减。
甘草30g、党参15g、黄连10g、黄芩10g、半夏10g、干姜6g、白花蛇草20g、土茯苓20g、生地30g、元参15g、当归15g、茯苓30g、泽泻10g,7付。
二诊:病有好转,除口腔溃疡外已全愈,舌体胖大有齿痕,舌体发的照片,脉不详。
白术10g、茯苓30g、白芍15g、生姜5g、生甘草20g、党参10g、黄连5g、黄芩5g、半夏10g、干姜5g、白花蛇草20g、土茯苓10g、生地15g、元参10g、当归15g、泽泻10g、薏薏仁20g。7付
三诊:舌齿痕好很多,原方继续巩固治疗7付痊愈。
经方菁英评选116号
五苓散治顽固性汗出。
患者男,40岁近2年来身体汗出,活动后加重,冬季不减,甚者前胸后背衣衫浸透,通体汗出至手心滴汗!
给生活上带来很大的不便,苦不堪言!再详问:口微渴,头晕,倦怠,乏力,小便微黄,尿少无力!舌淡苔白,脉浮!
据马老师的六部辨证法,辨证:
1.病位:表(太阳经腑同病)。2.病性:阳。3.病情:虚。4.治则:通阳化气,解表利水。5.方选:五苓散
泽泻30,猪苓20,茯苓20,白术20,桂枝15,五剂诸症大缓,后续五剂巩固,至今未再发作!
附《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经方菁英评选117号
青春痘合并月经不调病例分析
初诊日期:2020年12月7日。
患者女,15岁,同学微信问诊。
平素大便偏干,羊粪球状,一周2次,口干欲饮,自觉胃口偏凉。
面部散在痤疮 ,尤其以下颌部集中和明显。
平素手脚偏凉,手心脚心爱出汗,月经周期20天左右,甚则一个月2次,经量不规律,无鼻塞,出汗,无身痒,蚊虫叮咬后伤口不易恢复,血糖正常。舌尖芒刺明显,苔白稍厚。
分析:
1)大便较干,口渴,无鼻塞,身痒,不爱出汗,舌红,支持病位在里,阳明腑实证。
2)平素手脚偏凉,手心足心出汗,考虑气郁在里,伴阴虚属于四逆散症。
3)月经不调,周期较短,考虑血热妄行。
因为是微信问诊,没有脉诊支持,拟定免煎颗粒方剂如下并告诉患者及时反馈
处方:核桃仁1代,大黄2代,芒硝1代,柴胡1代,枳实2代,白芍2代,甘草2代,石膏1代,厚朴1代,7天。
因为孩子在上高中住校回不来,放假后1月1日反馈:大便还干,粪球状没有了,手足心出汗好转,口干,痤疮也收敛了,月经期下巴未出新的痘痘。着急返校,让患者自己在外面购药,凉血解毒颗粒。
18日妈妈联系我说孩子放假在家,要求继续口服中药。诉大便一天一次,偏干,手足心热,舌红苔薄腻,3月前蚊虫叮咬的伤口仍未收口愈合。
分析:大便偏干,手足心出汗,舌红苔薄腻,月经量偏多,考虑六味地黄汤+四逆散加减。
方剂如下:熟地1代,茯苓1代,山药 1代,丹皮2代,泽泻1代,酒萸肉1代,柴胡1代,枳壳1代,白芍1代,甘草 2代,石膏1代,红花1代,7天。
3月份反馈痘痘基本没有了,月经24天一个周期,外伤也收口了。
手足心出汗症状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
经方菁英评选118号
经方治疗咳嗽--小青龙汤医案
患者,周某,女,50岁,农民。
2021年1月2日就诊。
初诊:反复咳嗽1+年,加重3月。
初为感冒,后咳嗽一直未愈,遇风、遇冷咳嗽加重。
此次复因受凉后咳嗽加重,无明显咳痰,院外口服中西药无明显好转。
刻诊:咳嗽,干咳无痰;无身痛、头痛等不适。
辅查:胸部DR见肺纹理增多、增粗,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舒张实验阴性。纳可,睡眠可,口中和、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
六经辨证:太阴病。
治法: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味。
处方:生麻黄9g,桂枝15g,杏仁12g,细辛3g,干姜12g,五味子15g,法半夏9g,白芍15g,紫菀15g,百部15g,款冬花15g ,5剂。
水煎,日一剂,分3次服。忌生、冷、酸、涩以及甜食。半月后随访,患者诉药尽病除。
按:本案因外感后余邪未尽,无明显表里证,亦无鼻涕多、痰多等实质痰饮的依据。
但患者口不渴,大便正常,故不考虑阳证,考虑阴证。
结合患者病史及症状,以咳嗽为主,以及遇风、遇冷咳嗽加重,考虑太阴病痰饮水湿证为主,故选择小青龙汤为主方。
且因患者久咳,加止咳化痰紫菀、百部、蜜款冬花。
诸药合用,共收化痰止咳之功,切中病机,故顽疾愈。
经方菁英评选119号
布鲁氏杆菌病病案
刘某,男,45岁,2020年6月17日来诊。
主诉:每天间歇性高热寒战16天,体温zui高达39.7度,在当地防疫站确诊为布鲁氏杆菌病,静脉输液抗生素7天无效来诊。
现症状:间歇性发热寒战上午轻下午重,头疼,颈肩背部痛疼,口干口苦,便溏乏力伴汗出,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淡白润,脉浮滑。
诊为:太阳少阳太阴合病。
处方:柴胡15,石膏50,半夏9,黄芩9,炙甘草6,生姜9,大枣3枚,党参9,葛根20,苍术9,薏苡仁30,桂枝7,赤芍7,荆芥7,细辛3,3剂水煎服,1日三次。
6月20日复诊:服药当晚高热退,每天仍间歇性发热,体温zui高38.1度,头疼颈肩背部疼痛大减,身体感觉轻松,口干口苦便溏。
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润,脉浮滑之象减,太阳少阳太阴病仍在。
处方:柴胡15,半夏9,黄芩9,党参9,炙甘草6,生姜9,大枣3枚,桂枝7,赤芍7,葛根20,苍术9,炮姜7,石膏30,薏苡仁30,三剂。
6月23日复诊:发热已退,身体觉得轻松有力,腹泻一日两次,口干,舌质淡胖齿痕,舌苔白润,脉已不浮。
此太阳少阳已解,腹泻口干考虑为太阴转出阳明之象。
处方:党参9,苍术9,干姜7,炮姜7,葛根15,黄芩7,黄连3,石膏30,薏苡仁30,三剂水煎服。
半年后随访,身体健康。
经方菁英评选120号
患者黄XX,男,75岁。
主诉:反复全身风团伴瘙痒1月余。
患有糖尿病史十余年,“肾功能不全”5年,每餐前均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予左西替利嗪胶囊、地氯雷他定片、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等治疗,病情好转,停药后复发。
刻下症见:全身散在淡白色风团,瘙痒明显,有怕冷,手足凉,平素穿衣比正常人多,无发热、鼻塞、流涕,口中和,不渴,喜热饮,大便干稀不调,夜尿多每晚3-5次,舌质淡,苔薄白水润,脉沉细弱。
患者全身风团伴瘙痒,有畏寒怕冷,存在表证无疑。风团颜色淡白,口中和,不渴,喜热饮,手足凉,舌淡苔薄白水润,脉沉细弱,一派阴性症状,综合辨证本病属于在表的阴性证,即表阴证,在胡老体系认为属于少阴病夹痰饮水湿,治以温阳解表,祛寒化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麻黄5g 淡附片10g 细辛3g 当归10g
桂枝10g 白芍10g 通草10g 浮萍10
炙甘草10g 大枣10g
结果上方服3剂,风团瘙痒明显减轻,手足凉好转,夜尿减少至每晚1-2次。继续服原方3剂,风团瘙痒完全消退,3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经方菁英评选121号
1、患者:钟某。2、性别:女。3、年龄:14岁。4、初诊:2020年10月16日。
5、主诉:全身苍白色风团、瘙痒,纳差、经西医抗组胺抗过治疗症状逐渐好转近一年内反复发作5次现加重7天。
6、辨证思路
四诊合参:患者面黄偏白、全身苍白色风团、癌痒、伴畏寒纳差,口气重、大便3日未解舌淡红苦厚腻脉浮有力。
病位:外有畏寒,内有秋沸,素有牌虚,既是表证又有里证。
病性:脉浮有力畏寒在表为阳邪、口气重便秘在里为实邪。
辨六经:太阳阳明合病。
治法:解表兼通腑。
辨方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脉浮、畏寒选用桂枝汤解表,因素有脾虚也温里之意。厚朴:《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缩食不消。李仁《珍珠囊》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隔气逆润大肠气秘。二药配伍:消食润肠通便,有异曲同工之妙。
8、处方:桂枝45克,白芍45克,炙甘草30克,厚朴30克,杏仁15克,生姜45克,大枣12(切),3付。
9、煎服方法:冷水1400ml,泡透、文火煮取600ml,去滓分三次一天热服,第 一天中午服药覆被取微汗。
10、二诊:2020年10月19日。
服药第 一天下午2点汗出,痒减、第二天下午解下大量宿便,口臭减轻。
第三天服完,风团明显减少,效不更方,续方7付。
11、三诊:2020年10月26日。
服完7付后,风团完全消退,大便的一天一次,纳增、舌淡苔薄,脉浮缓,处方桂枝人参汤7付,以善其后。
四个月后来电至谢,女儿康复,再无复发不胜感激。
12、相关条文:
第43系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方歌: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 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3、感悟:
本人学徒出身酷爱中医,尤其仲景伤寒,但中医博大精深临床上有时云里雾里找不清方向。2020年8月有幸结识中医在线平台,推荐参加了《马家驹经方训练营》,运用八纲六经辨证体系,采取两个病性三个病位的框架,牢牢锁住每一个疾病目标,从此经方杏林里不再迷茫。
如本病案定位在表里太阳阳明合病,锁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目标,就大胆去用,条文中下之微,喘者本案并没有咳嗽、喘证。但“下之”属大肠,“微喘”属肺。
中医脏腑学说里本来大肠与肺相表里、而肺主皮毛,表皮风团纵属于肺症,又与大常便秘相关,环环相扣,所以原方原量大胆用上,效如桴鼓,用起来游刃有余。
再者方歌zui后也提示,“微茫”:用此法不论大小病,知犯何逆,就随证治之。“未有涯”表白,拓展开来,会有很多用处的。
再次感恩彭总诚心引荐,感谢马老师对这个体系的精心梳理。
经方菁英评选122号
患者何某某,女,58岁卫辉市柳庄乡金庄村,2019年2月11日。
症状:久患大便溏泻三年,各大小医院治疗,疗效欠佳,情绪不好,失眠烦燥,曾怀疑自己是癌症服安眠药自杀,形体消廋乏力,体重40公斤,面色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说话低沉,天天卧床休息,活动气虚,勉强走路,食欲欠佳,食后腹部胀满,小便正常,大便一日数次。
查体:全身酸沉不适,舌体胖大,有於斑,边齿痕,苔白腻,脉迟缓无力。
辨证:太阴病。
方剂:桂枝人参汤加制附片。
处方:桂枝30g,炙甘草30g,党参20g,白术20g,干姜20g,生姜20g,制附片15g。
再诊:七剂药服后,自觉不适症状有所缓解,精神好转,腹部涨满减轻食欲还是一般,大便次数改善,继续上方治疗。
三诊:患者来时有说有笑说这次遇见神医了,在也不自杀了,身上酸沉好转,食欲好转,腹部不适好转,大便次数减少了,想起来走几步了,躺床次数减少了,续服7服。
一直服到2019年10月,体重从80斤长到96斤,患者各种症状消失,在家能干活了,全家特别高兴特送锦旗表示感谢。
经方菁英评选123号
张某,女,50岁,2021年3月26日。
主诉:数月以来,口苦心烦不欲多饮,烘热汗出,头蒙恶寒,身体不定处疼痛(尤其关节处),乏力无神,二便调。
舌微红齿痕,苔滑腐腻,双关脉浮弦无力,脉律参伍不调。
辨病位病性:口苦心烦,烘热恶寒,脉弦,为少阳病。
周身疼痛,头蒙恶寒,脉浮,为太阳病。
辨多纲:苔腻,身重,不欲多饮,为太阴痰饮水湿阻滞。
六经诊断:太阳少阳合病兼太阴痰饮水湿。
处方:柴胡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柴胡20,黄芩15,炙甘草6,党参15,茯苓30,生白术20,桂枝20,白芍20,黑附子15,陈皮30,5付,生姜六片,大枣六枚,水煎服,日一剂。
忌辛辣,油腻,生冷,多运动,少生气。
按语:加入附子,陈皮,增强温阳理气之功,更使湿气除,气血增,有利于整个身体恢复。
二诊:五剂服完,诸证大有改善,尤其心情好很多,精神倍增,又带来一亲戚治疗。
原方不变,又进五剂。月余又微信回访,几无症状,言语中透出感谢之意。嘱其调畅情志,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经方菁英评选124号
女,25岁,2021年2月14日来诊。
结婚三年未孕,不孕,下巴长痘,手脚凉,腰酸面黄,舌淡润胖大有齿痕,饮少小便清长,眠差梦多,偶尔心慌,手脚冰凉怕冷,一般月经推迟一天。
双脉沉滑,寸关稍大,尺脉沉微,月经色暗黑白带有异味。
辨证:宫寒,上热下寒。
处方: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3克,肉桂3克,干姜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5克,白果15克,杜仲20克,远志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
上方七付白带好转,腰困,手凉,脚凉,口不干舌淡润脉弦弱,以前痛经,今消眠可。
不更方又七付。
二诊:各种症状都减轻,现腰困。
当归1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细辛3克,木通5克,甘草5克,杜仲15克,川断15克,土元10克,十付。
2021年4月21号怀孕。
经方菁英评选125号
患者,女,55岁。
主诉:反复尿路感染两年,加重2个月。
现病史:近两年来反复尿频尿急尿痛,每次服用头孢、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控制症状,近两个月来服用以上药物无效果,腹部隐隐疼痛。
口渴但是不想喝水,口苦,口干,有头晕出汗现象,两肋部疼痛,大便一日一次,平时怕热。
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腻,舌下瘀络明显,脉弦细浮无力。
辨病性病位:
口干、口苦、头晕、两肋部疼痛、脉弦、定位少阳病。
依舌有齿痕,苔白腻,口渴,小便不利小便涩痛,小腹隐痛,脉浮细,定位阳明合并太阴。
辨多纲:苔腻,舌胖大有齿痕,不欲饮,为太阴痰饮水湿阻滞。
六经诊断:少阳阳明合并兼太阴痰饮水湿。
处方:小柴胡汤合猪苓汤 。
柴胡15,黄芩10,半夏10,党参01,生姜10,大枣10,甘草6,猪苓10,茯苓20,泽泻30,滑石30,阿胶6,三剂,煎服,一日一剂,三次温服。
二诊:3剂服完,诸症消失。
守原方继服5剂,5剂服完后随诊。诉服药第 一天的第二顿药后,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就有所缓解,三剂服完症状消失。病人直说中药真神奇,在新乡市大医院都治不好她的病、区区几付中药就消除了多年的痛苦。
经方菁英评选126号
马某,女,75岁。
2021年4月12日初诊。
主诉:胃脘至腹部疼痛,喜暖喜按半年余。
曾在某老中医处吃60付中药,在本院及郑大一附院住院治疗均无效,经人介绍来诊。
刻诊:胃脘及脐上疼痛,喜暖喜按,乏力,不思饮食,口干口苦,不口渴,嗳气,大便稀而粘滞不爽,日二次,粘马桶。
脉左寸弦,右细弱,舌质淡红而胖,苔白厚。
辨病性:阴症。
辨病位:厥阴病上热下寒,太阴里寒有水饮。
辨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茯苓饮。
柴胡20,黄芩10,桂枝10,干姜10,牡蛎10,天花粉15,茯苓15,党参15,白术15,枳实10,陈皮20,炙甘草10,三付,水煎服。
4月15日复诊:服第 一次即不冷了,胃也不痛了,大便顺畅不黏了。
现仍口苦口酸嗳气,只能喝稀的不能吃干的,脉舌同上。
上方加半夏15,焦三仙各15,厚朴15,五付。
经方菁英评选127号
仝某,女,49岁。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刘庄村。
初诊:2021年2月1日。
主诉:胃痛一月有余。
症状:病人自述胃痛一月有余,服用过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胶囊,元胡止痛片,效果不佳。
现症状:病人口苦,口干,口有时渴有时不渴,渴时不想喝水,无鼻塞流涕恶寒。
每天不定时胃痛,疼痛时揉一揉会缓解,大便1天2次微稀。
舌质胖嫩微暗,舌苔薄白微腻,边有齿痕,左脉沉细无力,右脉寸关微弦尺弱无力。
诊断:辨为厥阴病。
方剂:柴胡桂枝汤加失笑散加减。
柴胡15g,桂枝10g,干姜10g,花粉15g,牡蛎15g,黄芩10g,蒲黄5g,五灵脂5g,茯苓15g,半夏15g,5剂。
二诊:病人自述服了二剂后胃就不怎么痛了,只是胃里有点胀。
上方加厚朴15g三付续服,愈。
经方菁英评选128号
邢某,男,50岁。
食道癌术后2年,吃过多家中医大夫的药,疗效一般!
患者现吃饭不消化,嗝气,不向下排空,还伴有失眠,烦躁,无力!
口干口苦,大便稀,余阴。
舌红苔稍黄,脉弦细。
用柴龙汤去大黄,加旋覆花,三仙,八月扎,厚朴,服用7天。
无力,失眠,不消化,嗝逆全部减轻。
患者因为术后胃酸返流食道手术吻合口老是发炎疼痛,从来不敢停用奥美拉唑。
二次复诊,又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左金丸,鱼骨,瓦楞子,让其停掉奥美拉唑,服用七天,疼痛减轻。
患者一直在坚持服用。患者反馈比以前喝的任何一家的药都效果好!也能吃上饭了,也能睡着觉了!
可能以前的大夫都是抗癌药物,而我却转变了方向,以提高正气,调理脏腑为关键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其不意,收到好的效果,患者很满意,帮我介绍了很多患者!
经方菁英评选129号
患者孟某,女,56岁。
自诉:2015年冬季到2016年4月份咳嗽不止,中西医屡治不验,颇为痛苦,时至5月份天气转暖后症状自减,未予治疗。
2016年入秋以来天气转凉,咳嗽又起,并且遇冷后鼻周发痒、声音嘶哑不伴咽痛,遇热减轻,患者素有糖尿病病史。
刻诊:咳嗽,遇冷后鼻周发痒、双侧鼻窦区压痛明显,声音嘶哑不伴咽痛,遇热减轻。
体态稍胖,面白虚浮,双下肢皮肤粗糙,有瘀斑,舌质淡苔薄白腻,脉象浮紧重按无力。
六经辨证思路:
体态稍胖,面白虚浮,辨为阳虚。
咳嗽,遇冷后鼻周发痒、双侧鼻窦区压痛明显,声音嘶哑不伴咽痛,遇热减轻辨为太阳病;双下肢皮肤粗糙,有瘀斑辨为血瘀。
诊断为:咳嗽(阳虚感寒挟瘀)。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茯苓丸加苍耳子、威灵仙3剂,病情若失,续服3剂以善后。
经方菁英评选130号
王某某,男,55岁。
就诊来自述:经常熬夜,吃烧烤,冷饮等,生活不规律。
现症状:口苦,咽干,胸腹胀困,半年余,时轻时重。
舌苔厚腻稍黄,脉弦滑。
伴有腹泻,每日1到2次,睡眠差。
按马老师学习的六经辨证体系,诊断为厥阴病。上热下寒。
给方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柴胡20g,黄芩10g,灸甘草10g,桂枝10g,天花粉15g,干姜10g,牡砺15g,服用七剂。
二次就诊述:口苦,咽干大减轻。
腹泻,失眠不太明显好转。
在上方基础上加白术20g,云苓20g,龙骨20g,夜交藤15g,继服七剂。
第三次就诊来述:失眠,腹泻也好转很多,继服2周,打电话回访,病人非常感谢说痊愈。
通过学马老师的课我的思路更广阔灵活,我也感谢马老师的六经体系,出来神奇的效果。
经方菁英评选131号
四逆散加减治疗胆囊结石伴黄疸泄泻
刘某,男,77岁,山东人。
首诊: 2017年1月11日。
胆囊结石,黄疸20天,临朐县人民出院后来找中医调理。
现症见:面黄,晨起腹鸣胀,如厕胀轻,泄泻,色白(胆道梗阻)。
辅助检查:肝功,转氨酶高,舌水滑,淡青色,苔白腻,左脉紧。
处方:四逆散加减,中药饮片(单位:克)
柴胡25,枳实15,白芍20,炙甘草10,薤白15,桂枝10,茯苓10,淫羊藿12(代附子),当归10,三七5,5付水煎,一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每次200mL。
二诊: 2017.1.17。
面黄几乎消失,下睑黑。大便不白了,泄泻轻。
柴胡25,枳实15,白芍20,炙甘草10,薤白15,桂枝10,茯神15,淫羊藿12,当归10 ,三七5,3付水煎,一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每次200mL。
《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
炙甘草,炒枳实,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打粉,开水煮沸十分钟温服。或颗粒)。
咳者,加五味子(敛肺气)、干姜(温)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取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按语:
1.此患者没有咳嗽,未加干姜五味子,其他加减都用上了,且舌青大便白加三七当归。
当时的一个想法是不用姜味,薤白一味治疗泄泻能不能管用?
2.此方多治疗内脏疾病,平滑肌疾病,也有腚痛、腰腿痛,枳实治疗胀。
3.这种病人可遇不可求,实践证明仲圣的经验可复制,我是经方的搬运工。
经方菁英评选132号
来某,女 72岁,陕西咸阳人。
2020年10月20日,患感冒发热,咳嗽气喘,伴有胃痛纳差,服用中药治疗,未效。
10月26日,患者因持续高热不退,在家人陪同下至医住院治疗。
检查发现肺部大面积感染,诊断为重度肺部感染。
10月27日,经医院多科室专家会诊,使用退烧药和重剂激素药治疗,用药后患者患者出现汗出、皮肤湿冷、四肢厥冷,胃部胀痛,体温一度降至35℃以下,引发休克。
医院诊断:为风湿性或病毒性肺炎合并心衰。
10月28日转入ICU治疗,在ICU内结合相关检查诊断为真菌性重症肺炎,经对症治疗后,患者仍持续高热不退,且大小便不通,自主意识丧失,多次下发病危通知书。
11月1日晚,家属请我到医院会诊,查体,患者全身重度水肿,脉沉细近扪不到,大小便不通。
处方:附片30g(先煎),干姜15g,炙甘草15g,生晒参15g,山茱萸30g,龙骨30g,牡蛎30g,葶苈子120g,羌活12g,威灵仙15g,大枣12枚,三剂,一日一剂,少量多次胃管下服。并嘱停用所有抗生素。
患者用药一剂后,出现多次泻下漆黑粘痰及水液,体温随之恢复正常。
11月2日从ICU转出至心内科,此后三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逐步恢复。
11月6日出现咳嗽、咯痰困难,头晕如坐舟船,烦躁,脉沉细数。
予:茯苓 120g ,炙甘草60g ,干姜45g,附片45g(先煎),生晒参30g,三剂,一日一剂,少量多次服用。
患者服用后,头晕、烦躁消失,后经对症治疗后出院,目前恢复良好。
本病例中一诊,患者属少阴病重症,阳气暴脱,予四逆汤回阳救逆,关键在于合上大剂葶苈大枣泻肺汤,患者一泻而大小便通畅,体温恢复正常。
二诊时,患者阴阳两虚而出现烦躁,予茯苓四逆汤治之效佳。
此病例可充分说明中医绝非慢郎中,关键时刻是治病救命之良法。
经方菁英评选133号
王某,男,8岁,2020年10月19日来诊。
主诉:近一年来烦躁多动,上课小动作多,做事丢三拉四。
患儿近一年来,烦躁不安,睡眠多梦,自汗,微恶风,乏力无神,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二便调。
辨病位病性:汗多,恶风,脉无力,为太阳病。
烦躁不安多动,睡眠梦多,合并少阳病。
六经诊断: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9,芍药9,生姜9,甘草6,大枣9枚,龙骨15,牡蛎15,5付,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忌辛辣冷食。
二诊:五剂服完,烦躁多梦改善,上课仍有注意力不集中,恶风自汗减轻,原方不变,又进七剂。
月余又电话回访,患儿无烦躁不安,上课专注力如常。嘱其调畅情志,注意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半年后复回访,如常。
经方菁英评选134号
余某,男。81岁。初诊:2020年12月20日。
主诉:尿血3个多月,在县医院检查治疗半月余效果不佳,医生告知需要手术治疗。
经CT和超声检查显示左侧肾盂明显积水,肾皮质受压,左侧输尿管中下段密度增高,右侧未见异常。
本人及家属考虑年龄过大不想做手术,所以听别人介绍来我门诊就诊。
刻诊:
一、望诊:
1、患者的精神状态尚可,有贫血貌,神志正常,活动自如。
2、患者舌质淡,舌苔黄厚腻。见照片。
二、闻诊:可闻及患者唉声叹气,自述总不想活。
三、问诊:
1、问患者的饮食情况:不思饮食。
2、问患者的睡眠情况:患者睡眠不好、易醒、易做梦。
3、问患者的二便情况:患者大便易干,日一行,有时两日一行,小便有时候稍困难。
4、问患者口渴饮水情况:患者无明显口渴。有时也想喝开水。
5、患者的其他情况:平时不易汗出。早晨有口苦、口干,有时心慌胸闷,无鼻塞、流涕、发热等。冬天稍有怕冷。
四、切诊:两脉沉弦滑有力,右尺脉稍弱。手凉。
辨证论治:
1、首先采集患者四诊信息:根据患者的四诊信息,患者没有明显的表证,有半表半里和里证的症候。如患者的早晨口苦、口干、心慌胸闷,大便干等。
2、辨病位:半表半里证和里证。
3、辨病性:根据患者的四诊信息、脉诊、舌诊等总体诊断为偏阳证为重,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大,手凉,加上右尺脉稍弱。还有一点阳气不足。
4、辨六经:从患者整体辩为少阳阳明合病。
5、辨方证: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6、确立处方:党参20克,茯苓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肉桂20克,磁石20克 ,黄芩20克,姜半夏60克,柴胡60克,大黄30克,仙鹤草60克,制附片30克,生姜20克(切片),大枣6枚(撕开)。
煎药服药方法:一副药用冷水1600毫升泡大约4个小时至药泡透。
大火开后小火熬至大约45分钟左右剩余600毫升分三次一天热服。
二诊:
患者于12月30日来诊,患者自述喝了5付药后尿血明显减少了,7付喝完就看不到尿里有血了。身上也有劲了,睡眠也好多了,吃饭也好一些了。
刻诊:患者脉象还是弦滑有力,舌质淡,苔厚腻。续方七付,按照以上服用方法。
患者三诊时一切都好。
刻诊:舌质淡,舌苔薄,稍腻,脉象弦有力。
上方去掉大黄续方七付继续按照原来服用方法服药。后来电话随访尿血一直未有,饮食睡眠基本正常,患者自述想停服药观察一下情况。
经方菁英评选137号
大柴胡汤石淋医案
范某,男,52岁。
2021年4月3日晚8点10就诊。
诉右侧腰痛牵涉右下腹胀痛,当日下午在附近医院行B超检查示右侧输尿管结石,轻度肾积水。
刻下症见:右侧腰痛牵涉右少腹胀痛2天,两胁苦满,口干,口苦,舌质边红,苔黄腻,脉双关弦,纳可,小便涩痛,大便二日一行。
六经辨证:诊断为少阳阳明合病。
处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半夏9克,枳实10克,白芍30克,大黄6克(后下),甘草6克,车前草15克,海金沙30克,5剂,于当地同仁堂药店抓药代煎,当晚服一包。
4月5日晚电话告知小便时结石已下,腰、腹痛消失。
嘱明日行B超检查,4月6日上午告知B超检查结果:双肾无异常,无肾积水。
在临床上石淋症多见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证、太阴阳明合病猪苓汤证,当然亦有六味地黄丸等证,临床上应当按六经辨证原则来运用。
经方菁英评选138号
主诉:咳嗽2年余。
现病史:晨起后及低气压时尤重,或遇凉加剧;咳白粘痰,量多;
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滑。既往体健,吸烟30余年,近年每日40支余。
曾服多剂温化之药,效不显。今转诊于我处。
病机分析:内生痰湿,上储于肺,宣肃失常,故见本证。
患者嗜烟多年,烟性辛燥,zui易炼津熬液,转生痰湿;肺本为娇脏,喜润恶燥,zui易为辛燥之邪所伤。
肺体受损,兼有邪阻,故失于宣肃而见咳嗽咳痰之症。前医投以温化之品,而效不显,虑有化热之势。
中医诊断:咳嗽 痰湿阻肺,宣肃失常,久郁化热。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则治法:寒温并用,宣肃肺气。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合温肺汤加减。
麻黄10g,石膏30g,甘草10g,杏仁1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黄芩15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5g,五味子15g,半夏10g,陈皮15g,细辛3g,旋复花10g(包),荆芥10g ,7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上方迭进7剂后,咳嗽无明显减轻,时咽痒胸闷不舒;舌淡苔白脉滑。收效不显,虑己辨证无误,再三思之,主法不变,兼以疏利三焦。
更改处方如下:
黄连12g,干姜15g,黄芩12g,制半夏10g,蝉蜕15g,柴胡10g,党参15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白前12g,桔梗10g,浮萍20g,鱼腥草60g,桑皮30g,当归苍术各12g,七剂。
三诊:七剂后咳嗽愈,咽痒消失,无胸闷不适等症,舌淡苔白腻,脉滑。上方继服。
诊疗效果评价:本病例诊疗思路明确,疗效良好,若患者能谨从养生之道,预后良好。
按语及体会:以温化之剂疗之,效不显,又以寒热并用之合方再治,疗效又欠佳;
思绪一转,进“半夏泻心汤”和“小柴胡汤”加减,以达辛开苦降,疏利三焦,寒热并除。之所以收效,仍在于识病机,断病性。
一,肺胃相关,气机相通。
二,寒热并存,兼行并治。本案主症为“咳而胸闷”,寒热倾向不著。
经方菁英评选139号
症状:血压高,高压150,血脂去年体检5.6,眼干涩,血糖餐前7~8餐后11-14点,空腹7点左右,出虚汗,出汗较多。每年大概发生一次大便非常多,拉大便时全身无力,满身大汗,大便稀。每天晚上心里难受出汗(下半夜盗汗情况多些,有时上半夜),白天一着急就出汗。
左关重按弱弦右沉滑。
乌梅丸:乌梅30克、细辛3克、干姜15克、当归15克、附子20克、桂枝20克、黄柏5克、黄连5克、人参20克、蜀椒20克,七付。
药后反馈良好。
患者08年切除子宫后一直盗汗至今,
白天一着急出汗也好多了,晚上盗汗也基本好了。
师妹请教为何乌梅丸治疗盗汗?
一,此病时间久,久病考虑三阴,
二,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属于下半夜的时间,应了厥阴病阴尽阳出之象。此病人全天汗多,白天一着急就出汗,晚上上半夜下半夜都有汗,不过下半夜情况多,故辩为厥阴
三,该患者“左关重按弱玄 右沉滑”,伤寒原文“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李士懋老认为:“玄而安之无力”为乌梅丸之脉象关键。
三篇公众号文章同发,给读者朋友参考,建议先看姜建国教授文章了解厥阴病然后看李士懋老师的文章学会如何应用乌梅丸,zui后看本案就很容易理解。
厥阴千古疑难,笔者不揣浅陋,学术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同道多担待。
补充说明,此文可以与本人之前讲的温脾汤合看,厥阴一虚一实之妙,在于乌梅温脾之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