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疗法
特色疗法

温针技术

发布时间:2024-11-25 浏览:49次 返回列表

温针技术

温针疗法,亦称热针、“烧针尾”。属于针灸学科,是针刺与艾灸同时并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因在施术期间,患者仅觉针下有温热感,而无烧灼之意,故称温针。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通过针刺和艾灸的温热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针通经络,灸调阴阳。温针疗法可以温通经气、驱散阴寒;温补益气、扶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瘀散结;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一、适用范围

温针疗法对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都有它的适应症。特别是对于风寒湿痹、虚寒性的腹痛、胃痛、面瘫、脱肛、痛经等疗效显著。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疼痛的耐受程度。

5.施术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施术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术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3.患者施术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为正常情况,无需处理。

4.治疗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

针灸针、艾炷、治疗盘、间隔物、调温板、温针叉、打火机、镊子、消毒用物、弯盘、纱布、速干手消毒剂,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患者必须采取适当的体位、姿势,因为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温针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防止晕针、滞针、弯针、折针、烧伤等都有很大影响。温针施术时间长,患者的体位尽量采取卧位,防止过度劳累疲倦或体位变动。因此选择的体位应该是医生操作方便,患者舒适持久的体位。(1)仰卧位:适宜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3)伏卧位:适宜取头、项、脊背、腰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4)仰靠坐位:适宜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5)俯伏坐位:适宜取后头和项部、背部的腧穴。

4. 常用施灸方法:

(一)直接温针法

将艾段选好以后,直接套在针柄上,从艾段的下端点燃即可,或者把调温板先套进针身紧靠皮肤,然后再把艾段套在针柄上,从艾段的下端点燃也可。温灸壮数,可根据病情而定。

(二)间接温针法

1). 隔姜温针法

取大块鲜姜洗净,切成约 2~3 厘米厚的姜片。用针刺数孔,预先套于针体而覆盖于皮肤之上,然后再点燃艾段即可。温灸壮数,可根据病情而定。

2). 隔蒜温针法

用独头蒜切成约 2~3 厘米厚度的蒜片,用针刺数孔。预先套于针体而覆盖子皮肤之上,然后再点燃艾段即可。温灸壮数,可根据病情而定。

5.施术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6.观察皮肤情况,如有艾灰,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取舒适卧位。

7.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六、禁忌症

1、热性病,如果患者存在发热或急性感染情况,不建议进行温针治疗;

2、皮肤病,如果在温针操作皮肤表面患有皮肤病或局部皮肤溃疡,不建议进行温针治疗;

3、如果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亦是不适合进行温针疗法,以免诱发患者心脏方面或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良反应;

4、不能配合留针情况,患者存在抽搐或震颤表现,此时行温针疗法存在一定风险。

七、注意事项

1. 一定要选择好体位,防止患者移动体位,造成弯针、折针等,或艾段脱落,造成烧伤皮肤或衣物。

2.温针之前,首先应与患者讲清本疗法的优越性与安全性,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以防晕针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在施治期间,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是防止晕针的有效方法。

3.临床发现个别患者在温针壮数稍多时,则出现全身发冷,四肢抽搐现象。若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检查室内温度是否过低,并尽快纠正室内温度,使之升高。同时要与患者讲清楚发冷、抽搐的原因,稳定患者情绪,随即起针,让患者多饮热开水及用热毛巾敷在抽搐肢体,一般很快就能恢复。若遇抽搐比较严重,应首先抢救病人为主,可用 10% 葡萄糖酸钙 10 毫升,加于:5% 葡萄糖注射液 20 毫升中,静脉缓缓注入。

4.温针灸时出现烫伤,可按灸疮处理。      

 

 

 

 

 

 

 

 

 

 


 

 


上一篇:腹针技术
下一篇:经穴推拿技术
电话
0372-5117860
二维码

扫描进入手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