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调治失眠案
初诊(2020年3月10日):范某,男,46岁,以入睡困难2月余为 主诉。患者平素情绪急躁、易发脾气;胃脘部、左侧下胸部胸闷不适10 余年。近2个月以来,患者入睡困难,心烦,上 床后感双下肢不适、活动后好转;睡眠浅,入睡后易惊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西医诊断为焦虑 症,口服多种抗焦虑药物,但效果较差,故来我院就诊。症见:神志清, 精神差,疲倦貌;心烦意乱,自觉心慌、头晕、头部昏沉不适,入睡困难,双下肢憋胀不适,活动后好转,口苦,无明显口干;大便三日一行, 偏干,小便偏黄;舌淡暗苔水滑,脉弦滑。辨证为失眠,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夹饮邪。治宜清肝利胆,健胃化饮。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栀子豉汤、橘枳姜汤加减。
【处方】柴胡15 g,黄芩10 g,姜半夏10 g,生姜10 g,太子参10 g,大枣10 g,桂枝9 g,茯苓10 g,熟大黄6 g,龙骨15 g(先煎),牡蛎 15 g(先煎),煅磁石15 g(先煎),焦栀子10 g,淡豆豉10 g,陈皮10 g, 枳壳10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
二诊(2020年3月17日):患者精神状态好转、无疲倦貌,诉入睡 困难、睡眠质量均好转,口苦好转,上 床后双下肢不适感已消失,小便 黄症减轻,情绪急躁程度较前减轻。 考虑患者少阳阳明之热已经有所减 轻,在处诊方基础上减少黄芩、栀子、淡豆豉的用量。
按语:患者口苦、无明显口干,平素情绪急躁、易发脾气,辨证属少 阳;患者心烦,大便三日一行、偏干,小便偏黄,辨证属阳明;患者胃脘 部、左侧下胸部胸闷不适,辨证为太阴;患者脉象总体有力,属实证,故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间断心慌、胸闷、头晕、舌体暗淡苔水滑,考 虑水饮内停,故符合《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 九日,下之,胸满烦惊, 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本方是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治气上冲的桂枝,针对水饮及神经症的 茯苓,镇静安神及强壮性收敛药龙骨、牡蛎,大黄清阳明里实。因本案 患者有里实之邪,故加入熟大黄以通腑泄热。 康教授认为,经方的运用应当明其实质,抓其病机。经方的病机, 即六经→八纲→方证,亦即通过临床症状表现,明其病位、病性,明确 其六经归属,进而识别其方证。只有抓住方证的病机,才能便于学者掌 握其规律并用之临床,即无论什么病,均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分 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之六经归属,当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辨证要点为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本方六经 辨证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乍看复杂,实则简单,本方实际涵盖了4 个要点:①少阳半表半里之孔窍症状,如口苦、咽干、目眩、恶心、胸 闷、胁胀、精神情志疾患等;②阳明之热,如汗多、盗汗、口干、便干 等;③太阳之表,如头痛、身痛、汗出、恶寒等;④太阴里虚或里饮之 症,如胃胀、纳差、嗳气、恶心、心悸、苔腻等。虽为多经合病,但有轻重主次,具体到每一位患者,各经轻重各不同,当随病情加减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