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用药无所适从 康老师一线贯通

发布时间:2024-11-09 浏览:246次 返回列表

我在临床辨证用药中,往往处方举棋不定,难于取舍,如有一患者胃脘痞满,嗳气不舒,咽干疼痛两月,曾服用草珊瑚含片、吗丁琳未效。就诊症见:胃脘痞满,嗳气不舒,大便日三次、略溏,咽干疼痛,干咳,口苦,气短乏力,夜寐尚可,善太息,舌淡紫,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数,之后又反复强调因生气所致。康老师嘱我拟理、法、方、药。我写下:肝胃不和。治法:舒肝健胃,利咽,用逍遥散加减。

处方:白芍20g、当归24g、柴胡12g、云苓18g、白术10g、甘草10g、桔梗15g、牛蒡子15g、香附15g、川芎10g、薄荷12g、枳壳10g。康老师问我是如何想的?我说,患者述胃脘痞满,嗳气不舒,我考虑到旋覆代赭汤,又听说大便次数多,想到了甘草泻心汤,又听到口苦、善太息,强调生气所致,据舌脉症又考虑用逍遥散,写着处方又觉得加上柴胡舒肝散为妥。康老师微笑着把白术、桔梗、牛蒡子去掉,加丹皮18g、栀子13g、厚朴13g、杏仁12g。啊,光想着咽痛用牛蒡子,忘了还有干咳,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故用厚朴、杏子可以理解,而便溏慎用栀子豉汤,为何用丹、栀而去掉另三味药,康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治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患者因生气所致,久之肝郁犯脾胃,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肺失肃降而出现胃脘痞满,嗳气不舒、便溏、善太息、乏力、干咳等症。而咽痛、口苦为气郁化火所致,根据舌脉应辨证为肝郁犯脾胃,三焦气机失司。而你辨为肝胃不和,却用逍遥散加减,肝胃不和应考虑柴胡舒肝散,逍遥散为肝郁脾虚所设,而本病非脾虚,便溏为脾胃升降失司所致,治疗应醒脾而非健脾,故去白术。桔梗虽能利咽,但其引诸药上行,影响舒通三焦的作用,而杏仁有此功效。牛蒡子治疗外感肺热引起的咽痛,本病为气郁化火,气有余便是火,加丹栀以除之,不可过虑其便溏,只要邪有出处即可,我半信半疑,处方后,随访,证明康老师是正确的。治病求因,康老师在此把握了气这一条主线。这使我想起了隋末观画巧治消渴病的一段故事,隋炀帝沉湎于酒色,患了消渴病。每日口干舌燥,饮水数升,小便数升,渐渐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太医们屡治乏效。太医院有一太医莫君锡,擅长书画,因天性耿直,被排挤出太医院。得知炀帝患病后,毛遂自荐,入宫为皇帝治病。他带着自己的两幅画,一幅梅林,题为《梅熟时节满园香》;一幅雪景,题为《京都无处不染雪》。一番望闻问切之后,说道:“陛下龙体之恙,乃是真水不足,龙雷之火上越,非草木金石能治。需宽容十日,待我去求一位仙友,取来天池之水灭得龙雷之火。为免风吹火动,望陛下在这十日内,独居一室。为解寂寞,特呈上两幅画,供您观赏”。炀帝按照吩咐,独处一室,把两幅画挂在墙上观赏。看梅则口中有津,不燥不渴;望雪则心中清凉,不再思饮,病情渐渐好转。10天后,莫君锡又进宫,见皇上气色好多了,便奏道:“陛下看梅林,思梅果,口中唾液大流不止,这便是天池之水,浇灭了龙雷之火;陛下观雪景,觉寒凉,口中便不再焦渴思饮,病才有了好转。此乃”移情妙治法“也。当初诳言去请仙友,是怕陛下一时不信。今后只需朝夕观望这画,不出月余,龙体便可大安”。在此莫君锡使隋炀帝远离酒色,又根据其两幅画使其心静气调,而获愈。说明了治病求本的重要性。


电话
0372-5117860
二维码

扫描进入手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