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菁英评选大赛医案分享(一)
经方菁英评选01号
贾某某,女,67岁,2020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尿道口异常感觉30年。
表现:自诉年轻时既时有发作,自尿道口内有一种异常感觉,令其睡不着觉,心烦,又描述不出来具体感觉。
间歇性发作,每次发作1-2天,怕冷怕热。
既往:生4流4,妇科检查无异常,无症状时饮食睡眠可。
脉沉弦有力,力能弹指,舌红苔白腻。
本案:脉沉弦有力,力能弹指,有热象反应在脉管之上,舌红苔白腻,亦是热象。
其人自诉特异之感觉,心烦,发作时失眠。
怕冷怕热,寒热往来,病性偏热,病位在半表半里,属少阳证。
而其异常之感觉,又有神思不属之象,应重镇以安其神。
处方:生龙骨80克,生牡蛎40克,磁石20克,肉桂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干姜10克,柴胡24克。5付。
二诊:异常感觉消失,患者心情快乐,故睡眠稍差,原方加枣仁10克,又开5付,巩固疗效。
三诊:诸症全无,继续5付,嘱其不用再来,保持好心情,多锻炼身体,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经方菁英评选02号
遇到三阳合病该怎么治疗呢?
某某,男孩,8岁。
初诊日期:2020.12.31。
感冒发烧1天。先后服用四次退烧药(布洛芬口服液),服用3次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刻下症:体温38.3℃,往来寒热(一会冷一会热),鼻塞,流黄涕,晨起咳嗽伴干呕,无食欲,咽痛,口干思饮,口微苦,小便黄,大便今日未行,咳嗽时或服退烧药后额头有少许汗出。
舌尖微红,苔薄白。网诊无脉诊。
辨六经:三阳合病。
辨方证:麻杏石甘合小柴胡合桔梗汤。
处方:麻黄15g,杏仁10g,生甘草10g,生石膏45g,柴胡24g,黄芩12g,姜半夏15g,党参10g,桔梗10g,生姜10g,大枣4枚(掰)。
1剂,水煎取400ml,分次服用,每次50ml,一次/4小时,嘱第 一次喝完药后,喝热稀粥盖被子微微发汗一次。
药后反馈:患儿服药后遵医嘱发汗一次,其后未再发热,第二日药尽后诸症愈。
按语:
患儿急性起病,发热,鼻塞流涕---考虑表证。
往来寒热(一会冷一会热),干呕,咽痛,无食欲,口微苦---考虑半表半里证。
口干思饮,流黄涕,小便黄舌尖微红---考虑里证。
且患儿一派阳热证表现,无阴性症状。
故辨证为:三阳合病。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三阳合病怎么治疗呢?是先表后里?是三阳合病治从少阳,还是三阳同治?本案有表证,但患儿已经服用过4次退烧药,还能不能发汗解表?解表药怎么选择?
本案少阳证明显,如果先表后里,发汗以解外,必然会使变证百出。
如伤寒论: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又伤寒论: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就是“三阳合病治从少阳”,从少阳论治而表、里自解。
但本案太阳、阳明证明显,只从少阳论治恐表不能解,阳明之热不能除。故综合考虑三阳同治。和解少阳选用小柴胡汤无疑,那么解表药怎么选择呢?
胡老、冯老经验,鼻塞说明表证仍重,为麻黄证,与解表药配伍的清热药优先选用生石膏,且本案阳明之热未达到白虎汤程度。
故以“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加用桔梗伍甘草为桔梗汤以利咽,药后诸症愈乃方证相应。
故三阳合病的情况下,若太阳、阳明证轻,可考虑“治从少阳”。
如果太阳、阳明比较明显,则需三阳同治。
经方菁英评选03号
董某某,女,52岁,2020年5月14日初诊,“头晕半年”,就诊。
半年来反复头晕伴视物旋转,颈项部不适,呕吐胃内容物,外院诊断“颈椎间盘突出”,行针灸治疗后略有改善。
1周前情志不畅再次出现头晕目眩,体位及头部位置变化易头晕加重,发作时视物旋转伴后颈项酸胀,颈部畏寒,腰酸,弯腰时腰酸加重,纳寐可,无口干口苦,二便调。
经期间隔渐长,量少。
舌淡黯,胖苔薄白,脉弦,右尺弦紧。
证属:太阳太阴合病,寒饮上扰,予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桂枝15g,白茯苓30g,白术15g,干姜9g,当归10g,白芍18g,泽泻15g,细辛9g,红枣30g,炙甘草6g。
结果:上药连服7剂,头晕,腰酸大有好转,后续六君子汤加减巩固未再发作。
按语:结合胡希恕胡老方证学说,患者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为主证。
脾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日久水饮内停,上犯清窍,故见头眩,伴见恶心呕吐之气上冲之侯,水饮下陷腰部,故见腰酸,右尺脉紧。
本次情志不畅诱发,结合舌淡黯,脉弦,为兼有肝郁血虚水停之象。
故以苓桂术甘汤加细辛,健脾利水,温阳化饮,当归芍药散疏肝养血利水,另含肾着汤及泽泻汤之意,共化上、中、下三焦水饮。
经方菁英评选04号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案
某妇,年四十六岁,陕西省铜川市长虹医院住院病人。
2019年8月3日,半月前被蚊虫叮咬后出现“丹毒”,红肿而痛,住院医师给青霉素静滴,十余日不解,且有频繁发作之势,自颈而下至胫,可见数枚,红肿瘙痒,局部皮温增高,擦破后有淡黄水流出。
纳差,二便尚调,寐安,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无力。主管医生沈医生在群内求援,本人毛遂自荐,处方如下:
製附子10,乾薑15,炙甘草20,生麻黃5,細辛10,生黃芪60,烏梅15,薏苡仁30,茯苓15,當歸10,一付,并嘱专服此药。
【逐症分析】
被蚊虫叮咬后出现“丹毒”,红肿而痛:
局部有郁热。
住院医师给青霉素静滴,十余日不解,且有频繁发作之势,自颈而下至胫,可见数枚:说明并非真热。
红肿瘙痒,局部皮温增高:说明局部郁热明显。
擦破后有淡黄水流出:局部湿郁存在。
纳差:阳明收纳功能不畅。
二便尚调:说明阳明没有存在结实的情况。
舌淡,苔白厚腻:湿困中焦。
脉沉细无力:原阳不足,无法鼓动邪外出。
【由博返约】
患者舌脉提示正气不足,湿邪内阻,局部存在郁热。
而患者的病位在皮肤,属于广义上“表”的范畴,因此需要鼓邪外出,温益元阳,兼以化湿。
故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脱透伏寒,振奋阳气,用黄芪乌梅厚土伏火,加之黄芪60g,能通气路,薏苡仁茯苓对症处理中焦之湿。
一剂药毕,未有新发之丹毒,原有之病灶始见收敛,红去大半,肿近全消。然留印痕。
製附子15,乾薑20,炙甘草30,生麻黃6,細辛10,生黃芪60,烏梅15,薏苡仁45,茯苓15,當歸10 ,皂刺10,一付。
【逐症分析】
上方服后,没有新发病灶,说明药已对症,唯效不更方,并加强吸收之力。
再剂药下,病情稳定,疤痕渐退,觉原患处拒按,按之则痒甚,此邪欲去,痒为泻风也。
製附子20,乾薑30,炙甘草45,生麻黃8,細辛10,生黃芪60,烏梅15,薏苡仁45,茯苓15,當歸10 ,桂枝10 一付。
加上桂枝,帮助发表。
此药服下,患者大汗出,痒症若失,诸恙皆平,苔化脉起,纳增。
制附子10g,干姜15g,炙甘草20g,党参15g,炒白术15g,桂枝10g,炒白芍10g,茯苓30g,砂仁10g,五付,二日一剂,服药三日休息一日。后用附子理中丸,8粒/次,2次/日,温开水下,改善体质。
调理身体,服麻黄剂后给桂枝汤调理,并配合理中汤,加茯苓防止余湿再聚。
【感悟】
这个病例很有意思,主要是患者出现了一派“热”象,而住院医师给予了青霉素这种中医所认为的寒药,病情加重,更能说明问题。
同时病位在表,正所谓“邪之入路,即是邪之出路”,说明正邪斗争的“主战场”在表,所以应当因势利导。这个对于我们治疗很多的皮肤病都是有启发价值的。
经方菁英评选05号
六经八纲辨证治疗甲状腺结节案
阳某,男,43岁。
初诊:2020.10.16。
主诉:发现右侧颈部肿物半年。
半年前发现右侧颈部肿物,无明显疼痛、灼热。
2020.10.16彩超示:右侧叶下极见一结节约23mm×26mm×27mm,西医已排除甲亢,患者拒绝手术,要求中药治疗。
当时症状:烦躁易怒、口臭、汗多,纳眠可,平时大便偏溏黄臭,小便正常,余无口苦、口干等不适。
舌淡红苔微黄稍厚腻,脉弦滑有力。
分析:
患者烦躁易怒、脉弦,考虑为少阳病;
口臭、汗多、大便臭、脉滑有力,考虑为阳明病;
大便溏、苔厚腻,考虑为太阴病。
故综合辨证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予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理中汤(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白花蛇舌草、浙贝、蒲公英加强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加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又有四逆散(疏肝理脾、解郁透热)的意思。
处方:当归10,赤芍10,柴胡15,茯苓15,炒白术15,炙甘草10,姜半夏10,干姜10,薄荷10后下,陈皮10,党参15,白花蛇舌草30,浙贝15,蒲公英30,枳实10,×7剂,水煎服,日一剂。
2020.10.23 二诊:诉症状无明显改善,追问有过敏性鼻炎病史,长期鼻塞,考虑存在太阳表证。
故辨证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予前方+麻黄5发汗解表、苍术10健脾燥湿、黄连3清热祛湿×14剂。
2020.11.06 三诊:患者大喜,诉右侧颈部肿物明显缩小(缩小1/3以上),仍有鼻塞、烦躁易怒、口臭、汗多,大便溏臭稍改善,效不更方,×7剂。
2020.12.01至2021.01.10 四至七诊:以二诊处方根据患者就诊时的症状加减,共42剂。
2021.02.01 八诊:肿物无进一步缩小,当时症状:鼻塞、晨起流清涕、口稍干不多饮、烦躁易怒、口臭、眠差。
平时四肢畏寒、进食寒凉易腹泻、不怕辛辣煎炸,大便先干后溏,小便黄,余无不适,舌淡红苔微黄润稍厚腻,脉弦滑有力。
分析:患者口稍干不多饮、烦躁易怒、口臭、眠差、小便黄、脉弦滑有力为上热;
平时四肢畏寒、进食寒凉易腹泻、不怕辛辣煎炸、大便先干后溏、苔润稍厚腻为下寒;
鼻塞、晨起流清涕为太阳表证。
故综合辨证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伴太阳表证,予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加减。
处方:柴胡15,桂枝5,干姜5,黄芩10,天花粉15,生龙牡各30先煎,当归10,赤芍10,川芎10,茯苓10,炒白术10,泽泻10,浙贝10,薏苡仁15,夏枯草15,×7剂。
2021.02.09 九诊:睡眠改善明显,仍鼻塞、晨起流清涕、稍乏力、口稍干苦、气息灼热、稍烦躁、口臭、腹胀、大便粘滞、排便不畅、双下肢发胀、小便黄。
平素汗多、四肢畏寒,进食寒凉易腹泻。
舌边尖红苔微黄厚腻稍润,脉弦滑有力。
分析:
患者鼻塞、晨起流清涕,考虑为太阳表证;
口稍干苦、稍烦躁、脉弦,考虑为少阳病;
气息灼热、口臭、小便黄、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滑有力,考虑为阳明病;
大便粘滞、四肢畏寒、进食寒凉易腹泻、苔润厚腻,考虑为太阴病。
故综合辨证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予三仁汤(清利湿热、宣畅气机)+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等。
处方:杏仁10,豆蔻5,薏苡仁30,厚朴15,姜半夏10,通草10,滑石20,淡竹叶15,柴胡15,黄芩10,石膏30先煎,炙甘草10,苍术10,麻黄5,浙贝15,桔梗10,夏枯草15,×7剂。
2021.2.21十诊:气息灼热、口臭、腹胀明显减轻,追问病史,汗出后怕风寒,余症舌脉同前。
分析:患者平素易出汗,汗出后怕风寒,考虑太阳表虚证。
故上方去麻黄,+桂枝汤(桂枝10,白芍10,大枣10)调和营卫,+荆芥10、防风10加强解表散寒,+草果5,槟榔15加强温中化湿。×7剂。
2021.3.3 十一诊:诸症明显改善,仍诉鼻塞、流清涕、易出汗。
复查甲状腺彩超:右侧叶下极见12mm×9mm低回声结节。
将上方的桂枝、白芍、荆芥、防风加到15×7剂。
2021.3.22 十二诊:诉鼻塞重、大便溏,上方+白芷10、干姜10。
2021.4.12 十三诊:口苦缓解,诸症明显改善,自觉肿物较前缩小。
触诊:右侧颈部触及一约黄豆大小肿物,质偏硬。
当时症状:鼻塞、口稍臭、腹稍胀、大便偏溏稍粘滞、小便黄、舌边尖红苔微黄厚腻稍润,脉滑稍弦,脉力较前减弱。
分析:
患者无口干苦,无明显少阳证;
鼻塞考虑为太阳表证;
口稍臭、腹稍胀、大便偏溏稍粘滞、小便黄、舌边尖红苔微黄厚腻稍润,脉滑稍弦,脉力较前减弱,考虑为阳明太阴合病。
故综合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予三仁汤(清利湿热、宣畅气机)+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加减。
处方:杏仁10,薏苡仁30,厚朴15,姜半夏10,通草10,滑石15,石膏30先煎,炙甘草10,苍术15,草果5,槟榔10,桂枝10,白芍10,大枣10,荆芥10,防风10,干姜10,黄连3,麻黄5,浙贝15,桔梗10,×7剂。
总结:中医的辨证思维不能被病名局限,要做到有是证用是方;
不管是经方还是时方只要符合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就可以采用;
做到方证对应,就能达到理想疗效。
经方菁英评选06号
患者:刘女士,22岁。
初诊:2021年2月23日。
主诉:两侧太阳穴及后脑勺间歇性胀痛四年来诊。
辨证思路:
1、四诊合参:患者诉4年来两侧太阳穴及后脑勺间歇性疼痛,几乎一个星期发作一次,发作之后须当晚睡着后到第二天疼痛自然消失。
患者形体偏胖,双手指不停按压太阳穴位置,无恶寒发热,有点口干,喜热饮,口腔轻度糜烂,无口苦,舌淡苔薄,水滑,有齿痕,大便一日两三次,偏稀。小便可。
脚怕冷,手脚有点凉,脾气有点暴躁。有痛经史。脉细弱,余正常。
2、辨证开方:患者无表证,有一个口干,口腔轻度糜烂的上热表现,有一个大便偏稀,脚怕冷的下寒表现,患者形体偏胖,舌淡水滑有齿痕,手脚凉,脉细弱支持阴证。
所以此病诊断为厥阴病合痰饮水湿。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芍药散十剂。
复诊:2021年3月6日。
主诉:太阳穴及后脑勺疼痛中间发作一次,疼痛减轻了许多,口腔糜烂消失,大便一日一次,仍有点稀,余同初诊。
辨证开方:患者上热表现消失,诊断为太阴病合痰饮水湿,吴茱萸汤加当归芍药散十剂。
三诊:2021年3月22日。
主诉:疼痛此期间再无发作,继以吴茱萸汤加当归芍药散十剂。
四诊:2021年4月12日微信咨询;患者诉头痛再无发作,吃得好,睡得香,大小便正常,脾气也都好了,手脚凉也好了。
感悟:这个病人患病四年之久,到处求医,收效甚微,患者来我门诊时,给其四诊合参,心中底气十足,开柴桂干加当归芍药散十剂。
复诊时症状好转,平常中医界有一句俗话叫“效不更方”,但是仔细琢磨想起马家驹老师说的一句话“有是证用是方”,觉得再开厥阴病的方子已是错误的思维,立马换成吴茱萸汤加当归芍药散。结果疗效满满!
非常感谢马家驹老师,您是我中医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更上一层楼,再次感谢!
经方菁英评选07号
张某,女,70岁。
主因腰椎管狭窄于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
术后双髋关节痛,查Ct为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不愿再次手术,请中医会诊。
患者证见:腰及双侧髋关节疼,双下肢疼痛沉重,喜暖,恶风,食欲旺盛,口粘,喜温饮,无汗,无鼻塞流涕,大便粘日一次,小便正常,睡眠差,舌红苔厚腻,脉滑有力。
考虑为少阴阳明太阴并病夹瘀,给予大黄附子细辛汤和四妙丸和防己黄芪汤合方。
处方:大黄5g,附子9g,细辛5g,白芍30g,甘草10g,苍术12g,黄柏12g,牛膝30g,薏苡仁30g,灵仙15g,海风藤30g,青风藤30g,防己10g,黄芪30g,石膏30g,白术10g。
三副口服,复诊诸症好转,前方加减服一月余诸症基本缓解,回家修养。
经方菁英评选08号
患者,苏某,男,83岁,于2020年1月2日就诊。
主诉:咳嗽、咳稀白痰、喘7天。
现病史:主因7天前感冒出现发热38.5℃,咳嗽、咳痰、喘经西药治疗热退,咳嗽、咳痰、喘效不明显。
刻下:咳嗽、咳稀白痰、喘,不能平躺,半坐位缓解,无汗,背冷,口渴不欲饮水,纳差,二便调,舌淡胖齿痕,苔白,脉浮滑。双肺可闻及哮鸣音。有慢支史。
分析:咳嗽,无汗,背冷,脉浮为病位在表的太阳病。
咳稀白痰,喘,不能平躺,半坐位缓解,口渴不欲饮水,纳差,舌淡胖齿痕,脉滑为病位在里的太阴病。
综合辨证为外寒内饮的太阳太阴合病。
处方依据:《伤寒论》第40条:伤感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辨证要点:外寒内饮而致咳喘者。
给以温化寒饮兼解表的小青龙汤原方治疗。
处方:清半夏15g,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白芍10g,炙甘草6g,细辛6g,五味子15g,五剂水煎服。
煎服法:将药物浸泡1小时,机煎50分钟,每袋200毫升,每日2次。
1剂后微汗出,背冷喘缓解,3剂后无背冷,已能平卧,咳嗽,咳痰,纳差均减轻,5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口渴欲饮水。继服5剂,已无不适。
半年后随访平时无不适。
经方菁英评选09号
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体会
半夏泻心汤是医圣张仲景治疗心下“但满而不痛”之痞证的名方。
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炙甘草、人参、大枣组成。
马家驹老师的胡希恕经方六经辨治体系将其归为寒热错杂的厥阴病篇讲述。
因厥阴病病位在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之间,为人体诸脏腑所在之地,故临床此证多见,此方应用甚广。
笔者研究本方组成之意,加减变化,用于临床,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胆囊炎、胰腺炎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试将运用体会简述如下:
痞证的病机,与脾胃生理功能失常有密切的关系。
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胃二者相互协调则中焦气机不壅,升降之枢通利,诸病不生。
一旦脾胃受损则阴阳失和,燥湿相悖,升降失司,枢机不利,中焦阻滞,寒热互结,虚实并存,心下痞满疼痛便作。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辛温开结,降逆除痞,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热燥湿,干姜温中散寒,芩、连配干姜,防其前者苦寒败胃,顾其后者温燥灼津,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健脾,以助升清,半夏、人参一泻一补,补泻相因,甘草调和诸药,使其不偏不倚,诸药配合辛开苦降甘调,寒热温凉并用,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能使枢机通利,中焦斡旋之职自复。
临床根据辨证,适当加减并调整各药物的剂量,即可用于厥阴病偏于中焦的寒热错杂证,并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肝胃不和者合四逆散,气滞血瘀者合丹参饮,瘀血疼痛者合失笑散,
心腹拘挛痛者合芍药甘草汤,脘胁疼痛者合金铃子散,虚烦胃痛者合百合乌药汤,反酸者合乌贝散,肝寒者加吴茱萸;阴津不足者太子参易人参并加石斛;脾胃气滞者加枳实;中气下陷者加黄芪、枳壳;便秘者加大黄;便稀者加焦术;胃脘灼热者加蒲公英、连翘;胃脘喜温,或有水饮内停者加生姜;纳谷不香者加焦三仙。
兹举一例,以为佐证。
医案:
患者,男,52岁,2021年3月11日初诊。
主诉:左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五天。起因饮酒并饱餐后出现,疼痛呈抓握状,牵至胸及左肩胛,伴恶心,乏力,口干,口苦,便稀。
查:左上腹拒按,舌暗淡,苔黄腻,脉弦数。
血常规:白细胞13×109 /L,中性粒细胞0.90,淋巴细胞0.10,血尿淀粉酶512温氏单位。
诊断:急性胰腺炎。
六经辨证:厥阴病。
证属:中阳不足,湿热瘀血阻滞。
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制半夏6g,干姜6g,黄芩6g,黄连6g,生甘草6g,党参12g,丹参30g,檀香10g(后下),白蔻仁6g,焦查20g,连翘15g,藿香12g,川楝子15g,生姜6g,水煎空腹服,三剂。
并嘱忌油、肉、蛋、奶、酒,饮食清淡,半饥不饱。
3月15日复诊,诸症皆消,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
原方加薏仁30g继服三剂,以巩固疗效。
经方菁英评选10号
孙某,男,2岁6个月。
主诉:发热,咳喘1天。
现病史:患者因玩耍汗出脱衣后出现发热,咳嗽喘息,自服退热药,止咳药不效来诊。
刻下见:发热,体温38度2,咳嗽,喘息,听诊双肺哮鸣音伴啰音。家长代诉频繁喂水,不主动要水,不想吃东西。
望诊:小儿神志清,精神略差,紧抱家长,不烦躁,抬肩呼吸,腹部隆胀,咽腔淡红,舌质淡红苔白润略腻。
触诊:颈项及后背湿润有汗,腹部隆胀而柔软不硬,手脚不凉,脉浮数而不紧。
分析:
1、患儿不主动要水说明口不渴,不烦躁提示无里证;
2、精神差,紧抱家长提示患儿有紧张感,有体痛身痛的表现,有汗,咳嗽而喘提示病在表;
3、无呕逆则无少阳证;
4、抬肩喘息,听诊罗音,舌苔滑腻提示有痰饮冲逆。
综上所述辨证为:太阳表虚证夹痰饮。
治则:解表平喘化痰。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二陈汤加减。
桂枝6g,白芍6g,厚朴6g,杏仁9g ,半夏6g,陈皮6g,茯苓10g,薏苡仁15g,炙甘草3g,生姜6g,大枣5枚擘,2付水煎。
每隔4小时服一次,每次30ml左右,首 次服后饮热水或热粥辅汗,汗出退不再辅汗常规服药。
第二日复诊热退,喘平,听诊痰鸣音仍有,效不更方继续服药不用辅汗。
第三日复诊见患儿自已来回玩耍,痰鸣更减,家长诉食欲不太好,见舌苔白厚。随用中成药橘红化痰颗粒配合保和颗粒继服2日。
经方菁英评选11号
病人,男,42岁。
以“自觉气血上冲头部、头晕”为主诉来诊。
既往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目前确诊胰腺炎,在某三甲医院治疗。
刻下症:无恶寒发热,正常汗出,头项酸痛,自觉气血上冲、头晕,纳眠可,无心下痞,左胁下不舒服,腹部稍胀,无腹痛,二便可。
舌淡胖大,齿痕,苔白腻,口中和,脉弦细。
辨病位:
头项酸痛,气血上冲考虑病位在表,辨病性为阳;
头晕,舌淡胖大,齿痕,苔白稍腻,口中和,考虑病位在里,辨病性为阴;
左胁下不舒服,脉弦细有力,考虑病位在半表半里,辨病性为阳。
辨六经:太阳太阴少阳合病夹饮。
辨方证:苓桂术甘汤合四逆散治疗。
辨方证依据:
伤寒【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12.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由上述条文可知苓桂术甘汤的病机为表不解,气携水上冲引起头晕、心悸等不适。
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该病人自觉气上冲,头晕,舌淡,苔白腻,其病机符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四逆散为少阳病常用方剂,其作用介于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之间。
该患者无明显口苦,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胸胁苦满症状,所以不考虑小柴胡方证。
病人有左胁下不适,腹部稍胀,无大便干,还不到大柴胡汤方证,故选用四逆散方证治疗。
该病人为2020年11月来诊,近日因为虹膜炎来诊,告知当时服药七付后气上冲,头晕症状完全缓解,至今未再复发。
经方菁英评选12号
刘某,女,40岁(他们单位好几个病人治疗效果都不错,然后就把她介绍来了)。
盗汗十天余,重要的是月经推迟50天,心里很急。
脸上斑块多,无口干口苦口渴,吃饭可,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有瘀点,脉浮弱。
诊断:为太阳表虚证夹瘀。
当时考虑伤寒论上说表证和里证同时存在应该先治疗表证,就开了桂枝汤加龙骨牡蛎。
当时跟病人说如果盗汗好了,月经可能就来了。
结果正如我说的,吃了药四天月经就来了,病人感觉不可思议,这就是中医经方的神奇之处。
辨证准确,效果就快。现在继续治疗脸上瘀斑!
经方菁英评选13号
李某某,男,76岁,2020年10月2日初诊,医院诊断肺栓塞。
主诉:胸闷憋气腹胀一个月。
表现为面色发青,舌淡苔白,不思饮食,小便清长,大便可,四肢发凉,不能活动,动则喘,体温正常,脉沉无力。
病位在表,病性属于阴证,也就是表阴症,处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生麻黄15克,炮附子6克,细辛1.5克,炒杏仁15克。
患者服药14剂以后康复,这就是经方的神奇之处,仅仅四味药就能治疗患者的肺栓塞的症状,只要辨证精准,就能达到药简效宏的效果。
经方菁英评选14号
王素霞,女,55岁。
2021.1.28初诊。
主诉:乏力,上腹胀满不思饮食三个月,加重一周。
表现为:头晕,失眠,烦躁不安,全身乏力,上腹部胀痛不适,不想吃饭,近三个月来每天强 迫自己喝一小碗粥,喝完后上腹不适加重,大便4-5天一次,无出汗、鼻塞、咽痛等症状,小便正常。
舌淡暗,苔厚,脉沉无力,手脚冰凉,52岁闭经。
本案例脉沉无力,乏力,手脚冰凉,上腹胀满,不思饮食。
症状:错综复杂属于半表半里证合并气血亏虚,水饮内停,枢机不利。
给与四逆散+真武汤合方:柴胡15,赤芍15,炙甘草15,枳实15,白芍15,茯苓20,白术20,制附子10,生姜15。
2021-01-05复诊自诉:服药后口干,口苦上腹胀满,消失,乏力、手脚冰凉、失眠明显改善。考虑久病所致气血亏虚和水饮所致。
在原方基础上加强去除水饮和养血作用:四逆散+当归芍药散+真武汤合方:
柴胡15,赤芍15,炙甘草15,枳实15,白芍15,茯苓20,白术20,制附子10,生姜15,当归10,川芎6,泽泻20。
再服十剂药后所有症状消失。
经方菁英评选15号
李先生,男,70岁。
发烧2天,烧退后出现自汗,头晕,心悸,心烦不得眠,腹痛,喜按,喜温,口稍干不苦,二便可!
病位在里,病性为阴,也就是太阴病!
给予小建中汤治疗,桂枝2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饴糖40克,三剂痊愈!
经方菁英评选16号
2020-5-16李某,女, 38,甲减。
初诊:
主诉:全身乏力,黏液样水肿三月余。
现病史:全身乏力,黏液样水肿三月余。自觉口苦,口干,喜热饮,手脚凉,身沉重,眠差,心烦,出汗。大便溏结不调,小便不利,无恶寒,鼻部症状等。月经量少。
淡白胖大舌,苔白,脉沉无力。
辨证分析:
患者舌淡胖大苔白,脉沉取无力,明显阴证。
有口苦,口干,眠差,心烦的上热的表现,还出现喜热饮,大便溏结不调,小便不利的下寒。
辨证为:上热下寒的厥阴病,月经量少,舌胖大质淡苔白,辨为太阴病,气血亏虚。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
剂量如下:
柴胡24g,炙甘草10g,牡蛎30g,干姜15g,黄芩15g,桂枝15g,天花粉30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30g,泽泻15g,白术15g,茯苓20g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患者乏力,睡眠质量较之前好转,故继续使用原方+猪苓15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诊:患者诉睡眠质量佳、精神状态变好,身体轻松多了。
原方有效,继续服用原方,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四诊:原方有效,继续服用原方。巩固疗效。
服完药后回访,患者无明显不适。
经方菁英评选17号
电话远程诊疗医案:
张某,女,11岁,2021年4月8日,初诊。
主诉:感冒发热一天余,服小儿安酚黄那敏颗粒2次不降反从开始38度5升至38度7。
现在症:发热无汗,体温38度7,不恶寒伴头晕头痛鼻塞,咽喉红肿热痛痒,长有多个莱菔子样大的红粒粒,眼热不舒,喜冷饮,饮不多。
纳呆,恶心,大便平素较臭,小便尚可,手心热,喉中有痰感,精神一般。舌苔厚白薄黄,电话诊疗无脉诊。
本案患者,发热一天,无汗,鼻塞,头痛头晕,咽痒,眼热思辨为表证太阳病,咽喉红肿痛长多个莱菔子样大的红粒粒,口干喜冷饮大便平素较臭,思辨为里阳证阳明病。
疑虑一:既是阳明病,为何喜冷但饮不多?
思之阳明病典型证为大渴大饮,但阳明热当有典型与非典型症状之别,热的程度亦有轻重之异,此处咽喉红肿长莱菔子样大的红粒粒,为积热成毒所致,平素大便较臭便是明证,喜冷阳证无疑,饮不多说明此阳明热不是很特重。
疑虑二:为何恶心?是少阳病之恶心?
孤症不辨,没有其他佐证,少阳证便不成立,问其母,平素脾胃不好,故此思辨为胃气虚随正气抗邪于表上逆之故,综合整体思辨诊断为表阳证+里阳证,即太阳阳明合病。
有表证解表有里热清里热,治当解表清里,表阳证宜麻黄类方,但思辨患者平素体弱,麻黄药力过于霸道恐不耐药力,故师古而不泥古,用其法而可活用其时方,选用自己多年常用之时方止嗽散加味。
处方如下:紫菀10g,桔梗12g,荆芥10g,白前12g,百部10g,陈皮6g,甘草8g,防风10g,苏叶6g,生石膏20g,金银花10g,玄参6g ,3剂水煎服。
每3个半小时喝药1次至出汗改6小时1次,嘱注意观察体温,出汗情况。
服药退热过程:服药3多小时后无汗体温升39度3,继服第二次中药,嘱盖被,半小时后喝热粥。
喝药1小时后体温升至39度7,患儿难受,其父问是否要去医院或吃点美琳退热,我说不用,并告诉他,不要担心,孩子现在高热是体内正气不断聚集于体表,与邪斗争欲汗出而未汗出所致,热高说明抗邪有力,随着持续喝药,药力增加,必然会汗出,只要汗出一解,邪随汗去,体温即能逐渐下降。
果不其然,2个小时后,患者全身汗出,体温降至38度9,诸证有减轻,嘱5个小时后再服第三次药。
当晚9点35,服第三次药,次日(2o21年4月9日)凌晨1点15分体温降至37度,诸证基本平息,也不恶心了。
8点零5分37度2,9点15分钟喝第四次中药,9点24体温36度5,12点6分36度9,当晚21点25分,喝第五次中药。
次日(2021年4月10日)早上体温正常没再发热。
2021年4月l0日早上电话复诊:二剂半后发热退至正常,诸证平息。
现在症:大便稍溏,稍有点干咳,纳较前好,咽稍有点红,思辨为里阴证太阴病。
治当:益气健脾,养阴止咳,以善后调理恐固态,以防体虚复感。
处方如下:太子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6g,法半夏6g,炙甘草6g,炒麦芽10g,炒鸡内金5g,百合10g,生姜10g,大枣3枚,5剂,早晚各2次水煎服。
按语:经方大家马家驹老师在线下经方训练营上说过,六经辨证是个体系,临床中完全可以把自己常用时方纳入六经辨证经方体系中来。
于是我临床中便试着把自己运用多年的常用时方纳入经方体系中來,因为是在六经辨证体系下支持用方,所以感觉用方更有底气和把握,更精准,因而临床效果非常好,得心应手!
此医案例便是明证,这既增加了经方的方阵,又不浪费自己多年用时方的经验!正所谓“圆机活法”是也!临证每每都能妙手回春,救人于病痛之苦难,不亦悦乎,吾愿足已!
经方菁英评选18号
患者:侯某,男,69岁。
主诉:近两年来间断性全身浮肿、气短、乏力,行走困难,动则气喘。
前一个月突发严重咳喘,夜不能卧,立即住院治疗。
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心功能不全及心衰”,住院期间给予强心利尿平喘等治疗,症状未曾减轻。
家属随其要求出院,预寻中医治疗。
于2021年2月28日来我处就诊:面色黑,精神差,语言不利,浮肿,无口干口苦,胃胀,食欲差,大便两三天一次,便干便粘,小便不利,舌质胖大齿痕,舌苔黑厚腻,脉沉弱无力,双下肢严重水肿,行走困难,需家人搀扶,动责喘甚,怕冷,无鼻塞流涕打喷嚏,
通过六经辨证:属少阳太阴合病,痰湿水饮症。
处方:真武汤。
方药:制附片15g,白芍45g,茯苓45g,白术30g,生姜45g,7剂(一天一剂水煎服)。
7日后复诊:症状明显好转,下肢轻度水肿,可自行走路,气短咳喘都好转。
继续服用20天,水肿消退,不咳喘了,能下地干轻活。
辨证分析:该患者口中和,纳差,胃胀,便秘,舌胖,脉沉无力,结合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苦下之,必胸下结硬”,辨证为里虚寒的太阴病。
阳气不振,津液运化失常,水饮代谢失常,肠蠕动不佳,致便秘,小便不利,下肢水肿,咳不能卧。“病痰阴者,当以温药和之”,故选温阳利水之真武汤。
马老师在讲真武汤的时候曾说过“临床上,心功能不全的水饮症,多有真武汤的机会”。此案一用,果真神效!感恩马老师!
经方菁英评选19号
女,51,姓名杨XX。
来诊时间:21年2月20日。
症状:
1双下肢无力。
2腰酸腰疼,走路受限 制(不能超过200米)。
3人民医院检查3-5椎间盘突出,无法正常干活,椎管狭窄,屁股及双腿胀麻酸疼,多次按摩针灸无效。
伴随症:睡觉不好,(因疼痛问题),大便三天一次,小便淡黄,胃口差,双足冰冷,早上嘴苦,嘴干。
治疗方法:经方桂枝白芍知母汤+独活寄生汤加减。
处方:桂枝30,白芍30,防风20,白术20,白术30,黑顺片10,独活20,寄生20,秦九10,细辛10,当归20,川芎20,生地20,茯苓30,乳香20,泽泻20,僵蚕20,牛膝20,中药颗粒。
病例方解:
桂枝白芍知母汤为经方治疗痹症,用之有效,独活寄生汤为治疗冷风顽瘀的方子,川芎当归乳香牛膝活血通络引邪气,强力镇痛,僵蚕及秦九专治疗督脉及脊柱之疼,寄生生地壮腰,促进脊柱力量修复。
经方菁英评选20号
史某,男,45岁。
胃部不适2年,口干,头晕,房事后无力,自觉冷风自手脚等未穿衣物处钻入身体,晨起手脚胀麻,腰部不适,尿急、小便清长。
脉:弱、滑。双尺脉沉。
舌:略黑,稍厚。
大椎:凉厚。
命门:湿凉。
方:小建中汤加减。
炒白芍25,生姜10,炮姜15,桂枝尖20,肉桂15,炒白术20,大枣7枚,甘草6,10剂。服三剂后反馈症减明显少,胃部寒凉感消失,自觉脑清目明,晨勃恢复正常,房事时间、质量均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