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头疼医案

发布时间:2023-07-21 浏览:314次 返回列表

刘某,女,49岁。初诊日期:2012-10-19

主诉:头痛反复发作4年余,加重10天。

现病史:患者4年前出现头痛,无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于北京丰台医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病”,血压高达BP180/120mmHg左右,病情好转后出院(具体治疗不详)。之后患者间断服用多种西药、中药,但头痛仍反复发作,多次于丰台医院、广安门医院就诊,予硝苯地平控释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牛黄降压片治疗后,病情好转后出院,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左右。10天前患者出现头痛加重、恶心,无呕吐、头晕。刻下症:头痛、恶心,双眼胀痛,后项及背部僵痛发紧,恶风,局部无汗,无头晕,时有干呕、口干、口苦,喜热饮,不欲饮食,四肢尤其以双下肢发凉为著,双膝关节、双踝关节轻度疼痛,局部轻度肿胀,纳差,眠可,小便可,大便日3-4次,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既往史:腔隙性脑梗塞史半年。

查体:BP140/90mmHg

诊断:头痛 吴茱萸汤证 葛根汤证

治疗:方用吴茱萸汤加葛根汤

        葛根30g    麻黄6g    桂枝15g    赤芍10g

白芍10g    吴茱萸9g  党参15g    生姜9g

大枣6g     甘草6g    丹参30g    砂仁6g

檀香6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二诊:患者头痛,恶心、后项及背部僵痛发紧症状基本痊愈,四肢仍发凉,以双下肢发凉为著,偶有双踝轻度疼痛,略有肿胀,纳眠可,小便可,大便3次/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紧。

治疗:原方合桂枝芍药知母汤。

葛根30g     麻黄10g    桂枝15g    赤芍10g

白芍10g     吴茱萸9g   党参15g    知母15g

甘草6g      生姜15g    白术15g    附子6g(先煎1小时)

防风12g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7剂后患者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患者头痛、后项及背部僵痛发紧症状未见复发。

方剂辩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本案患者的主诉是头痛,并症见时有干呕。故方证辨证为吴茱萸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结合《伤寒论》葛根汤的条文及笔者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葛根汤的方证是:项背发紧,恶风恶寒,局部无汗。本案患者症见后项及背部僵痛发紧,恶风,局部无汗。完全符合葛根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葛根汤证。

按语: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原文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当代伤寒大家李培生谓此条病机为:厥阴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肝寒犯胃,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干呕;胃阳不布,产生涎沫,随浊气上逆而吐出;肝经寒邪循经脉上冲则头痛,故用温降肝胃,泄浊通阳之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中君药吴茱萸,《神农本草经》谓其“温中下气,止痛”。笔者临床体会到:吴茱萸汤的核心病机为“虚、寒、逆”三个字,临床运用时只要符合这三个字的病机,多效如桴鼓。本案患者症见头痛,时有干呕,恶心,双眼胀痛,喜热饮,不欲饮食,四肢尤其以双下肢发凉为著,双膝关节、双踝时有轻度疼痛,局部轻度肿胀,大便日3-4次,便溏。辨证当属厥阴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故用吴茱萸汤以温降肝胃,泄浊降逆。

本案患者还症见后项及背部僵痛发紧,恶风,局部无汗。符合《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故合用葛根汤以发汗散寒,治疗太阳表实之经腧不利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文说“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本案患者症见四肢发凉,以双下肢发凉为著,双踝轻度疼痛,略有肿胀,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温经通阳、祛风除湿、和营止痛。

 

 

 


下一篇:头痛医案
电话
0372-5117860
二维码

扫描进入手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