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太阴阳明合病医案

发布时间:2023-07-21 浏览:128次 返回列表

贡某某,男,56岁。初诊日期:2022-07-20

主诉:食后恶心1周。

现症见:食后恶心,胃不适嗳气吞酸,无呕吐,咽中有异物感,常头疼,必须吃止痛药才能缓解,起咽干,口干,无口苦,无鼻塞,无腹胀,无汗出,不怕冷,大便常不成形1-2/天。苔白腻脉细弦。

辩证分析:患者以胃肠道不适为主,且基本均为虚性症状,根据提纲,“恶心、嗳气、大便不成形”考虑病位属里,因整体症状偏向虚性寒性,考虑在里的阴证太阴病。长期反复服用止痛药,损伤胃气,出现胃痞、嗳气、吞酸等症状,脾胃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吸收障碍,同时“食后恶心,苔白腻,脉弦”,说明胃虚饮停,水饮化热伤津,津液不能上承而见“口干、咽干、吞酸”等虚热,即病位在里的阳明病。“咽中异物感”考虑气滞饮停所致。四诊合参,辩证为太阴阳明合病夹饮,其中以太阴夹饮为主,属于胃虚停饮化热。

中医诊断:太阴阳明合病

治则治法:理气化饮益胃

姜半夏30g  党参10g   陈皮30g    枳实10g

茯苓12g    苍术10g   乌贼骨10g  浙贝母10g  

生姜3

7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语:本案患者胃虚停饮兼有头痛,吴茱萸汤有没有使用的机会呢?“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方证治疗胃寒虚证,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温中下气止痛作用强,但本案有饮停化热,不适合。“心下痞,隔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主”,小半夏加茯苓饮汤方证利水逐饮,健胃力量差。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治疗厥阴病之“上逆、中痞、下利”,用半夏干姜温下寒,黄连黄芩清上热,但本案为虚热,非黄芩黄连药证,故可排除。半夏厚朴汤治疗咽中如有炙脔,理气化饮为主,无健胃消痞之功,可排除。

本案辨六经为太阴阳明合病夹饮,更具体点是胃虚中痞,气滞饮停,胃酸过多。选方药,既要扶正益胃,又要理气化饮,兼制酸护胃。根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外台》茯苓饮“消痰气,令能食”,健胃气,祛痰饮。

综合考虑,与本案更为合适。从方药上来看,茯苓饮由橘枳姜汤加味参、苓、术而成,橘枳姜汤行气消痰;再加人参健胃消痞;苓、术利尿化饮,利小便实大便,祛邪而不伤正;更加半夏降逆祛饮止头痛;乌贝散清虚热制酸护胃;诸味合力,用治中虚水停,气滞饮逆。

 


上一篇:经期延长医案
下一篇:头疼医案
电话
0372-5117860
二维码

扫描进入手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