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加减调治心衰
初诊(2021年2月28日):侯某,男,69岁,以间断胸闷、气喘2 年,再发伴全身浮肿1月为主诉。患者近2年来间断性全身浮肿、气短、 乏力,行走困难,动则气喘。患者1个月前突发严重咳喘,夜不能卧, 立即住院治疗。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心功能不全”, 住院期间给予强心利尿平喘等治疗,症状稍有减轻,但活动量进行性下 降,家属要求出院,欲寻中医治疗。症见:面色黑,精神差,语言不利, 浮肿,无口干口苦,胃胀,食欲差,大便两三天一次,便干便黏,小便 不利,舌质胖大齿痕,舌苔黑厚腻,脉沉弱无力,双下肢严重水肿,行 走困难,需家人搀扶,动则喘甚,怕冷,无鼻塞流涕打喷嚏。六经辨证 为少阳太阴合病,痰湿水饮症。治法采用温阳化饮,降逆平喘。方用真 武汤加减。
【处方】制附片15 g(先煎),白芍10 g,茯苓10 g,白术15 g,生姜 10 g,桃仁10 g,川芎10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
二诊(2021年3月8日):患者自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下肢仍轻度水肿,但可以自行走路,气短咳喘都好转。原方加大制附片用量为20g, 同时加用仙鹤草45g,继续服用15剂,水肿消退,不咳喘了,能下地干 轻活。
【处方】制附片20 g(先煎),白芍10 g,茯苓10 g,白术15 g,生姜 10 g,仙鹤草45 g,桃仁10 g,川芎10 g。每日1剂,水煎服,15剂。
1 个月后随访,患者痊愈。
按语:《伤寒论》记载:“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 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 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在《汤液经方》称玄武汤。玄即黑色,方位在北方。玄武即北 方镇水之神,因避讳皇上(赵玄朗)而更名,改玄武为真武。真武汤为回 阳去水气之重剂,有助阳、散寒、利水之功效。症见水气内停,心下悸,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大便稀),肢体浮肿,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站立不稳),苔白不渴,脉沉。
《仲景方后论》记载:若咳者,是水寒犯肺,加五味子、细辛、干姜;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可加重生姜用量。
本案患者口中和,纳差,胃胀,便秘,舌胖,脉沉无力,辨证为里 虚寒的太阴病。同时湿阻气机,腑气不通致便秘,小便不利,下肢水肿,咳不能卧。“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选温阳利水之真武汤。冯世伦教授在讲真武汤的时候曾说过“临床上,心功能不全的水饮症,多有真武汤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