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调治咳嗽
初诊(2021年3月2日):王某,女,65岁,以咳嗽反复发作15年, 加重3月余为主诉。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5年,每年秋冬季咳 嗽、咳痰反复发作,此次发病于2020年12月末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 痰,经静脉输液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10余天,效果不明显,转而求中医 治疗,服用中药一月余仍效果不明显,故来我院就诊。查其所服中药均 为润肺化痰、祛风止咳之类药。症见:间断咳嗽,阵发性加重,夜间咳 嗽严重,难以入眠,痰白质稀,量不多,咽痒,咽干,纳差,饮水不多, 冷热均可,二便如常,无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打喷嚏、流鼻涕。舌 暗红,苔薄黄腻,脉细弦。辨证为咳嗽病(少阳太阴合病)。治疗采用温 肺化饮,利咽止咳。方用予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处方】柴胡15 g,黄芩10 g,清半夏9 g,党参9 g,炙甘草3 g,生 姜15 g,大枣10 g,厚朴10 g,茯苓18 g,紫苏子9 g,桔梗9 g,杏仁 9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 二诊(2021年3月9日):患者服药7剂后效果不明显,病情无明显 改善,现仍咳嗽,痰白质稀量少,咽喉不利,早晚咳嗽明显。咳嗽遇热 加剧,口干,纳差,舌暗红,舌苔黄腻,脉细滑。康教授详细询问病情, 查舌脉考虑当属阳明湿热。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故方药改用甘露消毒 丹合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藿香15 g,豆蔻10 g(后下),茵陈12 g,滑石10 g(包煎), 石菖蒲9 g,黄芩12 g,连翘12 g,浙贝母12 g,桔梗12 g,柴胡12 g, 通草6 g,炙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
三诊(2021年3月16日):患者服药后症状减大半,夜间已经能入 睡,遇热偶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细滑。继服前方7剂后痊愈。
按语:无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打喷嚏流鼻涕等,故无表证。舌苔腻, 咳痰,痰白质稀,故考虑内有痰饮水湿,病在太阴。咽痒,咽干,脉细 弦,舌红,为少阳证。
初诊时脉细而弦,咽干咽痒,阵咳,考虑少阳证,痰白质稀,苔腻认为是太阴痰饮水湿,故而给予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一周后症状无减,仔细辨证发现虽痰白质稀,但口干,纳差,遇热咳剧,舌暗红 苔黄腻,脉有滑象,服前方无效,综合舌、脉、症,患者的湿热属于阳明而不是太阴,故改用甘露消毒丹合小柴胡汤加减后症减大半,苔亦转 薄,取效甚捷。该患者痰白质稀可能和患者之前服凉润之药有关。
本案之误在于初诊时将痰白质稀断为太阴,这是我们临床上习惯性思维的弊端和大忌,用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成功的案例非常多, 故而本案未经详细推敲就断证给药治疗,忽略了患者来诊前所服中药对 机体的影响,结果药后无效,这才综合舌、脉、症诊为阳明。 痰饮湿热,大多数在太阴,但也有在阳明的,太阴阳明治疗迥异, 不可不察,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擦色按脉,先别阴阳,甚为重要,常须识此,勿令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