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胃轻瘫综合征(虚痞)】--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散
庞某,男,55岁,2022年12月12 日初诊。患者于2年前出现食后饱胀,上脘部不适,曾自服保和丸等中西成药治之不效,日渐加重,稍有增食则胀甚气逆,且有显著的早饱症状。两年来先后就诊中西医,皆谓“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长时间服用吗丁啉、维酶素片、胃蛋白酶合剂及中草药百余剂。多次更医更方,皆疗效不著。为减轻痛苦,自行强 迫性减食,体重下降 15kg。诊时,患者诉脘腹饱胀,逆气,头晕,气短乏力,不能正常饮食,稍有增食则胀甚,或恶心、呕吐。观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声怯气短,舌淡唇白,脉沉细无力。肝功化验正常,B 超肝、胆、胰正常。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空腹胃有潴留。西医诊断为胃轻瘫综合征;中医为虚痞,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之疏泄无权,中焦转枢无力;治以益气温中,健脾和胃,疏肝解郁,调达中洲。方用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散加味:黄芪18g,桂枝 10g,白芍 15g,柴胡10g,炒枳壳30g,炒白术 12g,炙甘草 10g,饴糖 6g,生姜 5g,大枣6 枚。服药5剂,饱胀减轻,饮食有增。遵法守方服至25剂,诸症消失,饮食恢复正常,空腹钡透正常。为巩固疗效,复进5剂,2 年沉疴告愈。按语:胃轻瘫是一种以胃排空迟缓为特征的临床症状,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动力障碍型,以往为西医研究方面的死区。目前,促动力剂吗丁啉、西沙必利药物的应用,对该病的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但疗效仍不十分理想。其发病机理迄今不甚清楚。临床除原发(特发)性患者多有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病史外,还多见于患糖尿病、胃大部切除术、幽门成形术后。中医学在调治胃肠疾病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但对该病的研究方面报道甚少。本案以益气温中健脾、疏肝调气降逆为治则,脾土旺则健运敷布,肝气调则升降有序,纳食能化,转输有力,故运用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在观察中发现,对于手术后所致的胃轻瘫,疗效不甚理想。
 2023-08-07   131
【风心病合并房颤(水肿、心悸)】--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五苓散
患者,女,58 岁。患者7年前于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症状,休息后症状缓解,后在某医院被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曾间断服用西药治疗(用药不详),但胸闷、气短症状仍反复发作。1 周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症状加重,并出现心悸、下肢水肿、全身关节疼痛、乏力等。刻下症:胸闷,气短,心悸,全身乏力,全身关节疼痛,双手麻木,易汗出,恶风,下肢水肿,大便稀,每日2~3次,小便少苔白,脉结代。查心电图:心房颤动,STT 段改变。中医诊断:心悸,水肿;证属气血不足,营卫虚弱,水湿内停。治以益气和营、利水渗湿。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五苓散加味:黄芪20g,桂枝10g,赤芍15g,生姜3片,茯苓 30g,猪苓15g,泽泻 30g,白术10g,鸡血藤 15g,益母草30g,南沙参、北沙参各15g,川芎10g,炙甘草10g,独活10g,生龙骨、生牡蛎各 15g,牛膝 20g。水煎服,每日1剂。7 剂后,患者心悸、水肿症状明显减轻,大便亦调。方己中病,继以前方加减5个月余,诸症消失。按语:《金匮要略》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本案患者症见全身关节疼痛、双手麻木、汗出恶风、乏力,此皆气血不足、营卫虚弱之象,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温经和营。《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又“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指出本方可治水湿内停证,体现了气化水行的治法。本案患者症见下肢水肿、大便稀、小便少等,乃水湿内停之证,宜五苓散主之。两方合用,前方益气和营,后方利水渗湿,相得益彰,则效如桴鼓。
 2023-08-07   134
【早搏、高血压(心悸、眩晕)】--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金匮肾气丸
林某,女,69岁,2022年8月5日初诊。患者诉心悸、眩晕、水肿2周。既往有心律失常、高血压及冠心病史。查心电图提示房颤,室性早搏,左心功能不全。血压160/100mmHg。刻下症见心悸, 眩晕,纳差,便溏,大便日3~4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结代。西医诊断 为①原发性高血压病:②冠心病,房颤,早搏,左心功能不全。中医诊断:①眩晕;②胸痹;③心悸证属气虚痰阻,胸阳不振。治宜祛痰通阳,扶正祛邪。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生黄芪15g,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制附子10g,熟地15g,山萸肉10g,泽泻10g,云茯苓20g,牡丹皮10g,桑白皮10g,生薏苡仁10g,冬瓜皮10g,煨葛根10g,川芎20g。7 剂后,水肿、心悸、眩晕减轻,纳食增加,大便成形,每日1~2 次,血压140/90mmHg,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守方继续服用2周后,无水肿、心悸、眩晕,纳食增加,大便成形,每日1~2次,血压120/80mmHg,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汤剂减半,两日一剂,合服金匮肾气丸中成药,嘱减停降压西药。连续服用2个月余,诸症悉除,血压平稳,降压西药停服。按语:本案患者心悸,便溏,苔薄白,脉结代,辨证为心阳虚,属黄芪桂枝五物汤证。水肿,眩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则为肾阳虚,属金匮肾气丸证。本案治疗,一是用泽泻、茯苓、桑白皮、生薏苡仁、冬瓜配煨葛根,既可以利水消肿,又可以升清降浊止泻;二是减少熟地黄用量,保留其补肾之用,去其滋腻滑肠之弊。方证相应,自然收效确切。
 2023-08-07   488
【慢性胃炎(胃脘痛)】--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
患者,女,48岁,2022年12月3日初诊。患者胃脘痞闷7年,加重2个月,期间历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显。腹胀以餐后及情志不舒为甚,时有疼痛,脘部灼热有烧心感。近1周来,又出现嘈杂、吞酸,时有呃逆,痰多,失眠多梦,舌质淡,苔白腻中间微黄,脉弦细。方用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柴胡、姜半夏、黄连、黄芩各 10g,党参、白芍、枳实各15g,干姜、甘草各6g,大枣12g,乌贼骨18g,赭石15g,吴茱萸6g,瓦楞子 20g,竹茹 10g。服用1周后,疼痛、痞闷消失,嘈杂、吞酸及呃逆等症状明显减轻。续服上方1周,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改变。按语:慢性胃炎病变部位在胃,常涉及肝、脾两脏。病变机制以虚实夹杂、寒热互结居多,且“久病入络”易形成胃络瘀阻。故治胃应以理气为先,但理气而不伤正,故调理气机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可贯穿于各型慢性胃炎之中。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之升降又需兼顾肝之疏泄条达。方中柴胡疏达气机,枳实行气消痞,柴胡、枳实合煎有明显增强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芍药、甘草为伍即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有缓解胃肠痉挛、痛之功效;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胃;半夏、干姜行气消胀满,并可振奋胃肠,恢复脾胃功能,启迪阳气以消湿浊;党参、甘草、大枣补益中气;全方共奏健脾和胃,行气消胀之效。
 2023-08-07   142
【慢性肾炎(水肿)】--真武汤合五苓散
沈某,男,33岁,工人。2023年7月2日初诊。患者主诉浮肿反复发作2年余,近3个月来加重,西医诊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诊见面色灰黯,遍体浮肿,下肢按之如泥,24小时尿量450ml,舌质胖嫩淡紫,舌苔薄净,脉象沉细。实验室检查:小便蛋白(+++),颗粒管型2个,血液胆固醇14.04mmol/L(540mg/dl),尿素氮15.07mmol/L(42.2mg/dl),肌酐191.83μmol/L(2.17mg/dl)。综合脉证,病属阴水,乃由脾肾阳衰,气不化水,水道不通,肾络瘀阻所致。治宜温阳利水,化瘀通络。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淡附片10g,红花9g,党参10g,泽泻10g,泽兰12g,炒白术 10g,猪苓10g,大腹皮10g,生黄芪15g,生山楂15g,茯苓皮20g,车前子(包)20g,肉桂(后下)3g。服5剂后,小便增多,肿势始消,以原方加益母草30g续服10剂,全身浮肿减至大半,精神转佳。再以六味地黄汤合黄芪、丹参、益母草等药加减服用20余剂,浮肿基本消退,24时量500ml左右,全身症状显著改善。5月20日检查,小便蛋白微量,血液尿素氮7.14mmol/L(20mg/dl),肌酐159.12mo/l(1.8ng/d1),肾功能基本正常。续以六味地黄丸、三七片常服调理,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阴水治以真武汤、五苓散之类乃为常法,然细析之,患者除见一派脾肾阳虚征象外,还有面色灰暗,舌质紫或有紫气等瘀血见症,此水邪久羁,三焦络脉瘀阻所致,故伍以泽兰、红花、丹参、三七等化瘵活血药,水血并治,对于消除水肿和蛋白尿,恢复肾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3-08-07   166
【水肿】--真武汤合五苓散
王某,女,58岁,工人,2023年2月20日初诊。患者自觉颜面、下肢浮肿一周,伴腿软乏力,口淡无味,饮食欠佳,少气懒言,大便数日一行,小便短少,睡眠尚可,舌苔白润,脉沉细。《黄帝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患者口淡无味、饮食欠佳,为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脾不化津,四肢得不到阳气温煦,故见腿软乏力,脾肺气虚,则少气懒言。肾主水肾阳虚衰,肾关开阖不利,水湿内停则小便不利、水肿,脉沉细,苔白润均为脾虚内湿之象。故本证属脾肾阳虚型水肿。治宜温补脾肾,利水消肿。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猪苓 15g,茯苓 15g,泽泻15g,党参20g,白术15g,桂枝 10g制附子10g,白芍15g。水煎服,3剂。二诊(10月23日):服药后,面部浮肿,腿软乏力减轻,饮食稍好转,睡眠好,尿量增加,脉缓,舌苔薄白。宗前方加入补肝肾药,女贞子10g。3 剂。水煎服。三诊(10月26日):颜面已消肿,下肢浮肿减轻,饮食及睡眠均好,大便正常,小便量较前多,脉缓,舌苔薄白。继续照前方3剂。水煎服。上方继服20剂,诸症悉除,病症痊愈。按语: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气化失常关系甚密,治疗时根据脏腑的辨证,灵活运用利水、宣肺、益气、温化等法进行治疗。其中利水消肿是常用治法,但对脾肾阳虚,涉及两脏腑的病,则须与其他治疗并用。用温化法,温补脾肾,方可取得理想疗效,在水肿基本消除后,继续培补脾肾,使正气得复,以巩固疗效。方中猪苓、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党参配白术健脾祛湿为辅药,桂枝通阳化气,以助膀胱气化;附子温补肾阳,增强散寒逐水之力,芍药酸寒敛阴和营,既能佐前药利水而不伤阴,又能制附子之燥热。整方合用可温肾散寒、健脾利水。
 2023-08-07   1137
【癃闭】--小青龙汤合五苓散
杜某,男,56岁,2023年2月20日其妻前来求方。其妻代述患者于4日前凌晨2~4时因事起床办理,后感全身寒冷,随即小便不通,点滴难下。于某院治疗,导尿也未能通,拟在小腹穿孔安上导管,病人不愿意接受,遂嘱家属前来求方。据述当是受寒所致。师书小青龙汤去五味子,加柴胡、枳壳各10g,白术20g,泽泻30g,嘱其试服。次日来告,小便已通,惟汗出较多遂减去麻黄,再服1剂。25日病人出院前来就诊,自述小便中有血块,显系导尿时尿道受损。改书五苓散合四逆散加生熟蒲黄各10g,继服3剂调理而安。按语:小便不通是肾系病变,为何要用治肺系病变的小青龙汤加减?谓治病之要,在于审证求因。时值严寒季节又在深夜工作,遂小便不通,显然是因感受寒邪,肺卫闭郁,导致肾系经隧挛急才呈小便不通。根据治病求本原则,法当辛温解表,温散寒邪。方中芍药、甘草又可缓解经隧挛急,使其水道通调;《伤寒论》谓四逆散可治小便不利,故加入柴胡、枳壳则四逆散即在其中;复加白术、泽泻,与小青龙汤中的桂枝相伍,即五苓散的变方,又具温阳行水作用,故选此方加减。此证病位在下而求之于上,提示治病应以五脏间的内在联系去探求病机,才能得出正确的病机结论和治疗方法。
 2023-08-07   695
【直肠癌术后便秘(便秘)】--黄芪建中汤合枳术汤
史某,女,49 岁。患者因直肠癌于2023年6月行手术治疗。术后始发大便干结,少则3日1行,多则半月1行,虽有便意,临厕努责难出,肛 门坠胀,小便清长,口干不欲饮,胃脘嘈杂,背恶寒,舌体胖大,苔中根白腻,脉沉细无力。辨证为气血两虚,中阳不振,气滞湿阻。中医诊断为便秘,证属阳虚湿秘。治宜温中补虚,行气化湿。 方用黄芪建中汤合枳术汤加减:饴糖30g,白芍20g,桂枝10g,黄芪20g,白术15g,生姜 10g,甘草6g,枳实30g,姜半夏10g,厚朴9g,水煎服,每日1剂。服方7剂后大便日行1次,大便量增多,肛 门坠胀消失。再守原方调治1个月而愈。按语:黄芪建中汤与枳术汤均出自《金匮要略》。前者为治“虚劳里急,诸不足”之中阳虚寒、阴阳气血俱虚之证而设,后者为治疗气滞重于脾虚,气滞水停心下为病之方。本案大肠癌术后,大肠的传导、排泄功能出现改变,引起脾胃与大肠的关系失调。脾主运化是大肠传导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脾胃阳虚气血不足而致气滞水停于大肠,以致大肠传导失司,排便困难。详审其症,肛 门坠胀乃“虚劳里急”之征;胃脘嘈杂、背恶寒、脉沉细无力为“诸不足”之候;大便努责不下、苔白腻为气滞水停之征。故用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用枳术汤行气化湿,二者合用以补为通,通消补兼施而相辅为用,以复“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之目的。
 2023-08-07   354
1234567 共65条 7页,到第 确定
电话
0372-5117860
二维码

扫描进入手机版

留言